今天是:

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关于我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推动女职工的心理健康工作,前不久,我们对我市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基本情况
  根据研究目的,本次调查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市44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单位发放了2000份《杭州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回收合格问卷1882份,有效率94.2%。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最大为58岁,最小为18岁;工龄最长为39年,最短不足1年。为了确保调查的有效开展和调查数据的准确真实,在调查前期,我们专门聘请了心理学教授对各区县(市)、产业及相关系统工会的女职工心理健康调查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
  调查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市女职工的自尊水平更高、抑郁和焦虑程度更低,但心理健康状态仍处于亚健康水平,工作负荷和人际纠纷是影响我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压力源;自尊、抑郁和焦虑是影响我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心理因素;年龄在41岁以上、工龄在21年以上的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工龄在11年以上的女职工自尊水平更高;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女职工、未婚女职工的抑郁水平更高,自尊水平更低;本地女职工的自尊水平高于外来女职工,但本地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单位负责人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是普通公务员,服务人员的自尊水平最低,抑郁水平最高。
  调查表明,我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女性的一些特殊生理因素使得女职工更容易得心理疾病。女职工作为特殊的群体,一生要经历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困扰女职工的疾病常见如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等。据上海医学专家研究表明,现代职业女性大量参与社会激烈竞争,心理负荷大为增加,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影响到生理内分泌的变化,以致更年期症状普遍提前。据《健康时报》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在30岁到40岁的白领女性中,27%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性更年期现象。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女职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感并存。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女职工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许多人把事业有成、对社会有所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女职工对家庭和婚姻依然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结婚、怀孕之后将重心移向家庭,甘愿做男人背后的女人也不在少数,这种依赖感会成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的障碍。本研究发现,未婚、离异或者丧偶的女职工由于缺少情感调节,故而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二是开阔性与狭隘性并存。现代女职工的交际、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她们的眼界和心胸也较旧时代的女性要开阔得多,但由于女性普遍具有敏感细腻、易受暗示的特点,所以在她们的日常言行中,狭隘性仍时有表现,并且会互相“传染”。一些人为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斤斤计较,相互猜疑,相互记仇,甚至“拉帮结派”;一些人在别人取得成绩时,或心怀嫉妒,闷闷不乐,或冷嘲热讽,背后嘀咕,这必然会影响到女职工的心理健康。本调查结果表明,“人际纠纷”是影响女职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压力因素。
  (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是工作压力。本研究的压力源分析表明,“工作负荷”是影响我市女职工心理健康状态的首要压力来源。随着竞争的加剧,女职工的工作压力加大,精神和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调节。另由于绩效考核制,面对下岗的威胁,同事关系紧张,员工心理负担加重,女职工普遍较男性敏感,所以更易感到紧张和郁闷。
  二是婚姻家庭压力。本研究发现:未婚女职工在职业发展、社会支持和住房问题上遇到的压力最大;而离异或丧偶组的女职工感受到的家庭收支、个人生活和子女问题上的压力显著高于其他组;未婚女职工比已婚女职工的抑郁水平更高,自我价值感更低。上述结果说明,平等、稳定、和谐的婚姻家庭对女职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三是职业类型差异。本研究表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自我价值感最高,其次是普通公务员,最低的是服务行业人员,同时,服务行业人员的抑郁水平最高。女职工在传统的商业服务领域从业人数远多于男性,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主管决策等高层职位却以男性居多。
  三、女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杭州市精神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对女职工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健康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我们建议:
  1、加大对《规划》和《条例》的宣传落实工作。建议市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加大《规划》和《条例》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女职工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重视《规划》、《条例》等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女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有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浙江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女职工生理健康都有一定的规定,但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及。因为这些法律法规出台时间较早,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女职工的竞争加压力也随之加大,暴露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希望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要考虑到女职工的心理健康需求,从法律上为女职工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3、营造全社会关注关心女职工心理健康的氛围。有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手段,免费为有心理问题的困难女职工提供帮助;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配备测量相关心理健康或舒展心理压力的设备和仪器,及时了解和缓解女职工的心理问题;要借助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的力量,设计调查量表,开展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探求解决女职工因工作、学习、生活中所带来各种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调动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女职工谋求幸福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工作
  《规定》和《条例》明确提出各级群团组织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工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开展职工精神卫生工作,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应当参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公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基层组织应该定期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对妇女特有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研究,积极制订对策,进行综合干预。因此我们建议:
  1、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工会工作范畴。各级工会组织应以《规划》和《条例》为工作指导,明确女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做好女职工心理健康工作对个人、家庭、企业及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职工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工会整体工作范畴,及时了解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疏导和缓解女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定期开展女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杭州市总工会和女职委已将此项工作纳入女职工工作范畴,专门成立了杭州市女职工心理保健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家担任小组成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培训指导,并对有需求的女职工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将把本次调查情况向各区、县(市)、产业(局、公司)工会作出通报,并将制订下一步全市性的女职工心理保健工作方案,切实为杭州市女职工的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作出积极的努力。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女职工心理素质及应对能力。各单位和工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女职工认识到心理健康对正常工作、生活的重大影响。要开设专题辅导讲座、心理热线、女职工心理健康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女职工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会合理调适情绪。各级工会组织可以利用工会大学校及流动课堂的平台,积极宣传女职工心理健康知识,拓展女职工素质工程的内容。
  3、成立女职工心理健康辅导站。有条件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邀请专家、学者担任辅导员或顾问,帮助有需求的女职工解决心理问题,并免费为失业、离异、困难女职工提供心理援助,让女职工心理健康辅导站成为广大女职工值得信赖的“温馨之家”,成为女职工维护心灵健康的特殊绿色通道。目前,已有部分社区和企业义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聊天室,解决职工群众的心理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应对此进行宣传推广、表彰鼓励。
  (三)构筑交流平台,给予女职工特别关怀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深感到,一个企业文化浓厚、民主氛围强、集体或团队活动多的单位,女职工心理健康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单位。因此我们建议:
  1、单位内部要有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各单位要通过建立聊天室、辅导站、网上交流等平台,让女职工有一个倾述、交流和得到指导的场地;要通过建立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制度的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益女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促使职工放松精神,缓解工作压力;要通过建立姐妹帮姐妹的互助平台,让女职工能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及时解决工作、家庭及生活上的烦心事,。
  2、单位领导要做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倡导者。单位领导可通过跨级网上远程沟通的方法与女职工交流,使沟通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宽松和活泼;可建立领导人员与女职工集体谈心制度,就女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谈心答疑;可通过关注女职工的工作、思想、生活动态,帮助解决女职工的实际困难,使女职工充分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减少各种心理压力。
  3、工会干部要做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推动者。工会干部要积极参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女职工心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定期听取女职工的建议和呼声,并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和沟通,积极帮助解决女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要强化工会互助互济的保障功能,在女职工遇到各种困难和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要做女职工的有心人和贴心人,密切关注女职工因生理机理的变化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并要在她们结婚、晋升、生育、乔迁、获奖、生日之际,给予她们特别的祝福,在她们生病住院、怀孕哺乳、遭遇意外、生活困难时给予特别的关爱。
  (四)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塑造健康自信的魅力女性
  结合本次调研的情况,我们对广大女职工提几点建议: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确立自信的人生目标。这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文化程度较低的女职工抑郁水平更高,自尊水平更低;与之相应的是,服务人员的抑郁水平更高,自尊水平更低。从而,我们看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女职工的社会地位及得到的价值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女职工必须确立自信的人生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不能落伍于社会潮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断努力。
  2、积极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保障身心健康。生活中,人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化解。有消极的,如压抑、迁怒、行为退化、以及借饮酒和药物来麻痹自己等,习惯于这一类应对方式的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感明显增加;有积极的,如乐观、转移、幽默地消除生活中的不愉快事件所带来的压力,具有良好的作用。对于女职工而言,面对生活、工作等等压力,更要积极提高应对和适应的能力,如提高自制能力、自我安慰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学会缓解心理压力的技巧,学会在紧张的工作中“忙里偷闲”和“有张有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竞争,维护家庭和谐,保障身心健康。
  3、拓展自己的生活网络,给自己创造一个好心境。当我们遇到一个事件,往往需要集体的策划,取得周边人的认同和支持。这包括家庭的支持,主要是配偶、子女、父母、其他亲友的理解、支持和慰藉;朋友的支持和单位领导、同事等的支持。得到的支持越及时、越广泛,在事件中的心理压力反应就会越轻。女职工由于特殊的身体原因,本身心理比较脆弱敏感,就更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和理解。因而,我们认为女职工在生活中要保持一种乐观平和的心境,积极拓展自己的生活网络,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变故。同时,对某些通过求助可获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寻求各种帮助和支持,学会合理地调适自己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化解心理压力。
(市总女职工部)
 
编辑:乐华   浏览次数:3429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