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稿
-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04日
共享发展成果 谱写和谐乐章
杭州娃哈哈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深知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努力和奋斗,更离不开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娃哈哈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作贡献,通过对口支援、扶贫帮困,热心教育、公益事业,构建“家”文化,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企业和谐乐章。
支援西部奏响区域和谐之音
作为一个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较早发展起来的企业,娃哈哈把支援欠发达地区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社会共同进步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在西部贫困地区投资办厂、创办生产基地,走上了产业投入、实业扶贫的路子。
1994年,娃哈哈积极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建设”的号召,以“移民经费与移民任务总承包”的改革思路,投资4000万元在重庆涪陵地区兼并了3家亏损、受淹企业,组建涪陵娃哈哈分公司,一举安置了1200多户移民,成为浙江省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最大的企业。通过首先将有成熟技术、成熟市场的成熟产品引到库区,把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点,使库区企业能够当年投入、当年见效,迅速进入赢利期。涪陵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65亿元、利税12亿元,成为年产值近10亿、利税3亿元的对口支援标杆企业,跻身“重庆市工业50强”、“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之列,集团公司也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先进单位”。
随后公司又先后在革命老区湖北红安、广元,吉林靖宇、新疆石河子、西藏拉萨等地对口扶贫和支援,目前娃哈哈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投资55亿元建立了60家分公司,并都取得了健康快速发展,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26.7亿元、利税108.4亿元、利润86.8亿元,上交增值税21.6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娃哈哈所到之处,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利税,还通过带动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促进了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通过先进管理思想、观念和技术的引进,促使贫困地区传统落后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如藏疆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都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公司在投资设厂时,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公司在新疆石河子合建了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引进优质的荷斯坦奶牛,并共同投资建立乳业公司。2009年石河子公司鲜奶产量达到10707吨,实现鲜奶销售收入2723万元。公司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反哺农业,2009年公司采购各类农副产品67万吨,价值45亿元,23年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达230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30余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资助教育奏响民族未来之音
娃哈哈从校办企业起家,深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一直来对教育事业倾尽全力,从捐资建设基础设施、设立教育奖学金到加强教育扶贫投入,不断加大捐资助学力度,至今累计资助教育事业已达1.75亿元。
1989年至2009年间,娃哈哈累计向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捐赠各类奖励基金高达1亿多元。因为娃哈哈的大力援助,杭州市成千上万名师生享受到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尤其是杭州市上城区所属中小学校的校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上城区每一位教师的每月工资中,都有一项50元的午餐补贴是娃哈哈拨款的;每年的“教师节”,娃哈哈总不忘给教师们送去慰问金。
2003年娃哈哈在浙江大学捐资250万元设立“优秀研究生奖励基金”,每年为数十位博士生、硕士生提供科研经费,为青年人材的成长添火加薪。
2007年公司创立20周年之际,娃哈哈又一口气在全国捐建了23所希望小学,100个阳光操场;向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资1000万元成立“馥莉慈善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
2009年为支援川、黔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娃哈哈投入200万元启动“爱心支教大行动”,招聘100位志愿者赴贫困地区支教,解决当地师资不足的问题。并注资1000万元成立“娃哈哈慈善基金”,由此建立了稳固长效的公益慈善体系。
娃哈哈对教育一往情深,董事长宗庆后说:“企业做得再大,我们始终不忘记自己是从校办企业发展起来的,要把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作为一个中国民族企业的责任和荣耀”。
热心公益奏响和谐社会之音
娃哈哈一直来信奉,企业要发展,不仅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责任。在缓解社会公共危机、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娃哈哈一直热心奉献。无论是在面对海啸、雪灾等天灾时,还是在帮困扶贫、援助下岗职工方面,娃哈哈总是在第一时间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自己的力量。
2003年非典期间,娃哈哈一次性捐赠价值达900万元的健康产品。2004年,哈尔滨因水体污染停水4天,娃哈哈获悉后连夜紧急从周边地区调集40万箱水解决市民的燃眉之急;印度洋大海啸,娃哈哈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东南亚捐赠了价值近千万的纯净水和童装。2008年汶川大地震,娃哈哈发出“举全国企业之力,托起灾民之家,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号召,先后捐款捐物达1500万元。在杭州市“春风行动”中先后捐资1000万元……
在文化事业上,娃哈哈同样不遗余力,西湖博览会是美丽杭州递给全世界的一张精美文化名片,从2000年起,娃哈哈连续五年独家赞助西湖狂欢节,斥资2000万元为市民打造“不花钱的快乐”。近年来,娃哈哈还精心准备了“快乐儿童嘉年华”,并将这一颇受孩子们欢迎的游乐形式推广到全国,为孩子们编织七彩童年。北京申奥,娃哈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申奥有我”万名少年儿童迎奥运健身活动。每逢建军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娃哈哈都会前往共建部队,送上娃哈哈产品、电脑、文体器材、饮料等拥军慰问……
“以人为本"奏响和谐企业之音
娃哈哈坚持“员工为公司创效益,公司为员工谋发展”的人本意识,坚持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为员工搭建舞台实现其个人价值,通过激励和竞争并存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健康发展。
1、通过不断提高员工收入水平,让广大员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质,凝聚员工队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是办不好的。要把全体员工都凝聚起来,共同努力,就必须随着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收入水平也相应增长,让大家共享企业经济发展的成果,大家才会有积极性。娃哈哈创办20多年来,公司不断给员工加工资,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每年增幅在10%以上,从无延时或拖欠工资现象。而且员工的奖金与企业的效益挂钩,效益越好员工的奖金就越多。1999年通过转制,全体员工都成了公司的股东,使员工利益和企业效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员工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目前娃哈哈员工的收入与创业初期相比,增长了100多倍,增幅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都开上了私家车。
除了收入的提高外,公司还为员工解决住房问题。企业创立以来,公司一共分配住房1000多套,解决了大部分杭州员工的住房问题。在涪陵,公司也建造了移民安置住房,298户移民住进了从70平米到100平米的房子,广大移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解决进城青工的稳定问题,公司又特意建造了一批70至90平米的廉租房,由公司统一装修,廉价租给他们住,让他们在城里安居乐业。娃哈哈还有令人称羡的职工福利制度,企业每年用于员工社会保障的支出达4380多万元。员工平等地享有旅游费、节日慰问补贴、健康体检、劳保用品等各项福利,足额享受到“五险一金”。每年,公司为员工提供最高3000元的旅游费和年休假,员工可自行安排旅游度假。每逢节假日,公司会发放一定数额的活动补贴,以部门或分公司为单位组织员工休闲聚会。同时,开展职工民主建设,公司重大决策与职工商量,职工代表提案做到件件有答复,开通各种渠道收集职工之声,定期组织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发现问题马上解决。
正因为共享了企业发展成果,员工所思所想可以及时得到回复和解决,所以我们的员工队伍非常稳定,精神风貌很好,对企业忠诚度很高,造就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的员工队伍,成为娃哈哈事业的重要保证和依靠。
2、通过搭建员工成长的舞台,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员工的人身价值
承认个人价值是实现企业共同价值的重要保证。娃哈哈通过全方位的人才培训,顺畅的人才成长通道,让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
重视员工的培训。公司通过开展出国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持证上岗培训、现场交流、视频培训等多种手段,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培训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人均培训时间更是超过了30小时,培训场次达3900余场,促进员工岗位技能的全面提升。
创造良好的环境。公司大力营造鼓励员工干事业、支持员工干成事业的企业内部氛围。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的人才选拔机制下,不管年龄大小、资质深浅、学历高低,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被委以重任,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公司部厂长、专业主管、科长和各种管理、专业类人才中,一半以上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中培养起来的,干部平均年龄仅为31岁,一批青年才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
发挥外来青工的作用。公司30000余名员工中,80%以上都是外来青工,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力军。一些外来青工,加入娃哈哈大家庭时都还是初出校门的农村青年,在企业提供的大舞台上经过努力迅速成长起来,接触了现代化的设备,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长为有用之才,被公司委以重任,很多人走上了设备科长、车间主任岗位,有的还担任了分公司总经理,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寻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正是因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拓宽了员工的成长空间。这些年来娃哈哈发展很快,在全国各地新建、扩建了大量分公司,大批员工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3、通过激励、竞争“两大机制”建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团队活力
20多年来,娃哈哈经济取得超常规高速发展,其中一支作风优良、忠诚可靠、敢打敢拼的员工队伍是重要保证。培育这样一支员工队伍,公司主要靠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两大机制”的建设。在娃哈哈有一句话,“收入凭贡献,岗位靠竞争”,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两大机制的形象化表述。
通过激励机制,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在激励方法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得到全面运用。物质激励,比如公司保证员工的经济收入年年得到增长、将员工的收入水平与工作表现贡献挂钩,对突出贡献者甚至实施住房、轿车重奖等措施。与此同时,公司还不断采取精神激励办法,如每年都会评定各类先进,在建厂20周年的时候,更是评定了销售精英、管理标兵、优秀干部、优秀员工等一大批各类先进典型,给予大力宣传、隆重表扬。
通过竞争机制,使团队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作为一家永远处于激烈竞争状态的企业,激励机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光有激励机制还不够,还必须有竞争机制,否则团队就会缺乏活力,久而久之肌体就会萎缩、退化。所以公司非常重视竞争机制的建设,经常性地举行竞争上岗,俗话说就是“是驴是马要拉出来溜溜”,让广大干部员工讲讲自己的岗位工作业绩及其思路,发动大家进行评定,对业绩优良、思路明确的予以重用,而对业绩不好又没有思路的则要求下岗。经过多年的实施,竞争上岗已经得到广大干部员工的充分认同,成为大家的自觉选择。经过这样选择出来的企业肌体,一直保持着十分旺盛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娃哈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家”,其企业宗旨是“凝聚小家,发展大家,报效国家。”即通过照顾好员工这个“小家”,依靠员工的全体努力发展企业这个“大家”,在发展“小家”和“大家”基础上,竭尽全力履行社会责任,报效国家。娃哈哈的“家”文化,把每个员工都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一样看待,使员工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关心,因此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极高,为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娃哈哈也因此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华慈善奖”、“浙江省最佳雇主奖”、“杭州市创建和谐劳动企业先进企业”、“关爱民工、共创和谐”、“最佳公众企业形象奖”等荣誉,这些正是对娃哈哈在谱写和谐乐章上,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完美注脚。
(杭州娃哈哈集团)
浏览次数: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