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记浙江省劳动模范 朱学军
-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0日
一天下午,宋女士捧着锦旗走进江干区法院,碰巧前夫李先生也捧着面锦旗走了进来,两人笑着打了个招呼。锦旗都是送给民事审判庭法官朱学军的。看到这场景,有谁能想到几天前两人还在打离婚官司,关系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呢。
宋女士和李先生因为家庭矛盾,争吵不断,在儿子两周岁时,周女士起诉离婚。案子到了法官朱学军那里,他召集双方进行调解。双方都带来了庞大的亲友团,来争儿子的抚养权。调解现场,两人都寸步不让,亲友团也纷纷加入战团,互相指责。现场一片混乱,第一次调解失败。
“他们都担心,如果孩子判给对方就不再是自己的了,感情上接受不了。”朱学军说,他想来想去,终于想了个办法。
过了几天,朱学军再次召集双方,说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不判给任何一方,双方轮流抚养,幼儿园时由母亲抚养,读小学了就由父亲抚养,父母随时可以探视,优势互补,对孩子最好。”
本来还打算大吵一架的夫妻俩怔住了,仔细想了想,都点头同意,随后法官出具调解书,双方正式协议离婚。李先生说:“这个办法缓和了我和前妻的关系,做不成夫妻就做朋友,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宋女士还写了封感谢信:“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果,既顾及了亲情,又为孩子全方位考虑。感谢那么富有人情味的法官,化干戈为玉帛。”
前段时间,江干区某鞋厂因为房屋即将拆迁停了工,14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没能拿到工资,老板避而不见。后来,镇政府联系了法院。朱学军调解室的工作人员立即前往事发地点,一面安抚外来务工人员,一面让镇政府派人找老板。老板电话联系上了,但不敢露面。朱学军当即让老板安排厂里的财务,到镇政府会议室,与外来务工人员代表一一核对工资数额。欠薪清单出炉后,他一边让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到法院,由法院代拟了起诉状,立案并采取了财产保全措施,一边又电话联系老板来法院应诉、调解。
两天后,老板派人来到法院,在朱学军的主持下,与外来务工人员代表进行了一天的协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晚上达成了协议,紧接着朱学军又挑灯夜战,赶制了142份调解笔录,直到双方签完字,才松了一口气,这时的时间已经过了晚上10点。
从1992年独立办案起,朱学军牢记着“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理念,围绕“调和、调顺、解忧、解难”的调解宗旨耐心沟通,公心断案,他经手的案件调撤率达84.32%,创下江干法院一线法官年结案的历史新高,全部案结事了。
2009年3月,江干法院呼应区委关于建立“大调解”体系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根据朱学军热心、擅长调解的特点成立了全省首个以法官个人姓名命名的“朱学军法官调解工作室”。5年来,工作室全情投入到了调解实践与“和”文化的传播工作中去,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做群众工作,化解矛盾,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信赖,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后来朱学军又顺势开通了博客和微博,并在全区8个镇街成立了138个社区调解工作室,开展联合调解,让调解工作室24小时不打烊。他还根据多年调解的经验,与调解工作室成员一起提炼出了调解“五入法”,总结调解“心语”、“百字调和歌”等。
2010年1月,朱学军受聘担任杭州电视台首位电视出镜“和事佬”,把工作室搬到群众家门口,现场调解400多起纠纷并制作成节目播出,被评为杭州市首届“十大金牌和事佬”。
从1988年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到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人民高级法官。这期间,朱学军荣获了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十佳公务员、浙江省十佳调解能手、浙江省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并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等功各一次。面对荣誉,他总是淡淡地笑着说:“我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没有变,就是当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杭州工运》第53期,3版,马晓琛/文)
浏览次数: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