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2日
谈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工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参与社会管理
从《中国工会章程》对中国工会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中国工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阶级性方面,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团体,有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群众性方面,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对象——会员和职工的代表,有着特定的工作领域和优势,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协调劳动关系,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工会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推动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广大职工群众不但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工会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既要发挥好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主体作用,又要把广大职工团结动员起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表达和维护者——协调劳动关系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在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中,代表职工群体与社会协调利益关系,特别是向政府表达职工的利益诉求,谋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体现和解决职工的利益要求;在微观的企业(单位)环境中,代表职工与企业协调利益关系。目前,劳资关系上存在的不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障碍,也成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这种不和谐,除了利益冲突等涉及劳资关系的因素外,还有社会管理“角色”的设计、社会秩序冲突、社会控制失灵、社会民众心理、社会价值导向等非劳动关系的因素。因为法定职能要求,工会在关系职工的诸多矛盾和冲突中,直接面对职工,面对社会各界。代表职工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调节,促使各方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寻求共识、达到和谐。
工会是和谐社会的服务者——服务社会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使得社会事务的管理越来越社会化、法律化、规范化,大量的社会事务要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来承担。当职工和企业或政府发生利益矛盾甚至对立时,就需要工会参与协调,帮助解决利益矛盾。工会组织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安全“缓冲垫”、“减压阀”,缓冲劳动关系双方冲突,减轻社会压力,消除对抗因素,促进社会矛盾解决。同时,社会管理又离不开社会服务。工会作为最重要的群众团体,履行好自身职责,服务于广大职工群众,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管理”不是“管制”,为了服务而进行的管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社会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是以什么样的态度、理念、作风来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基于上述认识,发挥工会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特殊作用,必须找准工会工作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切入点。
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夯实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体系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社会管理结构弱化,越来越多的人游离于“单位”之外,成为社会管理结构的“盲区”。工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游离于“单位”之外的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
组织职工建功立业,健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平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工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一主线开展工作。一方面,工会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主体之一,必须组织引导职工群众坚定地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创造深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职工群众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群众基础,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积极协调劳动关系,发挥工会参与社会管理职能。劳动关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就要通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来协调劳动关系,为此,关键要建立健全维权机制。
(毛洪峰)
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建议
体面劳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就要创造更多的体面的工作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依法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切实改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条件,为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创造条件。
一、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
一是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收入是实现体面劳动先决条件。如果劳动者总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挣扎,体面劳动根本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在社会财富分配中还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普通职工工资水平过低且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为此,我国提出了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通过物业税、遗产税等手段让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治理手段。
二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因此,我们必须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和公共服务投入,带动社会的资金流向,同时,引导劳动者自身加大投入,努力向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促进“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同时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三是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实现劳动关系的法定化(包括劳动者权利的法定化、用工单位违法责任的法定化和政府主管部门职责的法定化、劳动者权利救济的法定化),是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所在。从当前来看,一要继续健全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不断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维权的自觉性。三要规范劳动部门行政行为,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严肃查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四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增强维权实效。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人享有社会基本保障,既是实现体面劳动的重要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相对薄弱,不为职工投保,拖欠社会保险金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还得不到充分保证。同时,劳动者也不可能随时都有获得体面劳动的机会。
五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最基本、最前提的权利。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切实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同时,将就业帮扶的重心,从单纯的就业技能培训,转向多方面政策配合。通过拓宽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创业,发展第三产业,改进就业服务,消除劳动力市场壁垒,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强劳动预备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六是建立体面劳动的衡量标准。体面劳动这一理念的提出,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提供一个方向和目标。应该结合国际劳工标准,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体面劳动衡量标准,使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在工资总额紧贴经济效益的运行机制下得到保障,政治权益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有力作为下得到维护,发展权益在自身不断学习提高和建功立业活动当中得到尊重,推动形成全社会对体面劳动的理解和认同。
二、推动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推动实现体面劳动的强大合力。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纠正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唯GDP论和“资本偏好”倾向,通过政策导向来平衡劳资关系的失衡状态。其次,各级政府要发挥好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推动体面劳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和价值取向。第三,合理运用政策和社会舆论等手段,迫使资本实现对体面劳动的社会认同,推动体面劳动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硬性指标。
二要健全法律法规,为实现体面劳动提供坚实制度保证。国家行政机关要切实担负起调整劳动关系矛盾的职责,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劳动定额、劳动标准等相关政策,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予以纠正,不断增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力。
三要发挥工会作用,促进职工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工会要引导职工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组织职工积极开展建功立业活动,使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通过加强宏观参与和维权机制建设等手段,维护好职工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坚决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四要建立衡量体系,推动体面劳动不断落实和深化。实现体面劳动的实质性可持续,必须建立全面、准确、客观的体面劳动衡量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就业质量、劳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指标,对企业或行业的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进行持续的评估认证,并形成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
(白兴时 李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