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稿
-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7日
创新载体 突出重点 四级联动 四力合一
杭州工会不断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
近年来,杭州市总工会从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杭州、推进科学发展的高度,大力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中,他们注重创新载体、突出重点,并着力构建市、区县(市)、镇乡、企业“四级联动”和党政主导、企业主体、部门监督、工会运作“四力合一”的工作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去年底,杭州市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的企业达37763家,其中有13603家达到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标准,有434家被评为市级以上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模范)企业,并涌现出一批以传化集团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抓好两个载体
把开展创建活动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载体。从2005年开始,杭州市率先开展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把创建活动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几年来,创建活动已从只有部分骨干企业参与扩大到大量中小非公企业参与,从企业被动开展到积极主动开展。目前,该市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参与创建的企业越来越普及、创建工作成效越来越显著,基本形成了市、区县(市)、镇乡、企业“四级联动”创建态势和党政主导、企业主体、部门监督、工会运作“四力合一”的创建格局。为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市政府与各区县(市)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把创建活动纳入到全市综合考评之中,市和各区县(市)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创建工作,明确创建工作阶段性任务。在完成第一轮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杭州市总工会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副主席、王兆国主席对传化集团重要批示的有利契机,从今年开始实施了新一轮三年创建计划,明确了新一轮创建工作以镇乡(街道)、村(社区)和中小非公企业“小三级”为重点,着力解决中小非公企业用工不规范、加薪无制度、安全无保障等突出问题,力争到2013年,全市参与创建的企业、工业园区、镇乡(街道)覆盖面达到95%以上,参与创建的80%以上企业、85%以上的园区、60%以上的镇乡(街道)达到和谐劳动关系标准。
把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载体。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基础上,2008年,杭州市总工会针对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深化,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市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十项任务,明确了由工会牵头实施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和要求,去年杭州市总工会会同浙江大学制定了《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评价体系》和《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估办法》,提出了企业必须履行的市场责任、用工责任、环保责任和慈善责任的4个方面50项指标,并根据企业各项责任落实的情况,分为ABCD四级进行评估考核。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杭州市总工会从本市中小企业的特点、转型升级的需要出发,结合杭州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的要求,加大企业用工责任和环保责任的考核比重,督促企业保障职工合法权利,引导企业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一地方性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在全国大中城市中还是第一部,既有杭州特色,又与国际接轨。去年全市有203家企业按照这一体系试点评估,结果有181家企业达到C级(能基本履行社会责任)以上标准,占试点企业总数的89.2%。今年,该市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企业将达到2800家。
突出两个重点
把非公企业组建工会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和重点。一是把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列入党建工作范畴,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推进工会组建。市委组织部和市总工会定期研究党建带工建工作,做到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和党建同步研究、同时部署、同等考核,同时还通过市委党校企业经营者培训班等途径向企业家灌输工会意识,消除组建工会的疑虑。二是持续开展“工会组建集中月”行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深入非公企业发动职工群众、宣传工会作用。市总工会每月通报各地工会组建情况,把组建进度向当地党委反馈。三是探索建立适应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的工会组织形式,加大园区工会、市场工会、楼宇工会和一条街工会组建力度,加快村、社区基层工会联合会组建步伐。四是全面推行乡镇(街道)工会直接吸收会员工作,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服务外包人员组织到工会中来。五是通过征收工会筹备金推进工会组建。去年10月,杭州市实行了工会经费税务代征,对未建工会的企业征收工会筹备金。这一举措增强了非公企业组建工会的紧迫感,原先一些不愿意组建的非公企业主动找到上级工会,要求尽快建立工会组织。目前,该市非公企业工会组建势头良好,进展较快。到去年底,全市基层工会已达到19749家,覆盖企事业单位53763家,其中私营企业工会10065家,覆盖企业31045家,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会974家,覆盖企业1028家;工会会员达251.98万名,其中农民工会员150.6万名。
把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突破重点。一是依靠法律法规推动。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杭州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市政府制定了《杭州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实施意见》,去年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意见》,这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全市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各级工会充分运用法律赋予工会的权力,大力加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提高工资集体协商成效。二是培育选树典型。这几年,杭州市总工会先后总结推广了市美容美发行业,临安太阳镇五金行业、高虹镇节能灯行业,桐庐旧县街道皮革行业等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萧山党湾镇镇中村区域工资集体协商的经验,使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全市得到较好的推广落实。三是定期开展协商活动。市总工会组建了市、区县(市)两级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员队伍,开展了工资协商“要约行动”,把每年第一季度作为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季,并先后召开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经验交流会、工资协商工作成果发布会,向社会宣传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义、作用和成效。四是加强分类指导。市总工会明确效益好的企业着重谈增长,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工资水平;订单式企业着重谈工价,计件工价不低于工资指导线;区域性工资协商谈规范,包括规范加班工资、规范工资支付;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谈定额,建立行业内统一的劳动定额标准。目前,全市企业已签订工资协议13500份,覆盖企业34488家、职工129.5万名,其中签订区域性行业性工资协议1510份,覆盖企业22498家、职工43万名。
实现企业职工互利共赢
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市总工会广泛开展了“共同约定行动”,组织职工开展“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大献计活动,引导职工与企业和衷共济、共渡难关。二是根据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扩大市场的需求,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立功竞赛,加大了先进操作法的推广力度,组织了职工技术攻关服务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技术攻关、技术服务、技术讲座活动。去年,全市有131万名职工参加了各种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15.1万条,为企业节能增效8.6亿元。三是切实帮助企业缓解用工紧张。金融危机后,针对许多企业出现招工不足、用工紧张的状况,各级工会举办用工洽谈会、就业招聘会,与劳务输出地工会建立对口招工联动机制、与大专院校建立就业培训录用机制、与非公企业建立招聘就业服务机制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用工荒。去年各级工会为企业提供了4.3万名就业人员。
保障了职工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保障了职工的劳动权利。杭州市总工会通过加强劳动法律普法宣传,配合政府行政执法,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签订集体合同和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安全卫生专项集体合同,设立劳动安全卫生举报电话等途径,保障职工的劳动权利。二是职工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落实。随着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不断深化,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的进一步发展:全市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建立职代会分别达到了93.8%和95.7%,厂(事)务公开制度分别达到了91.6%和93.5%;非公企业建立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的分别为75%和72%。三是职工精神文化权利进一步得到维护。市总工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需要,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和城郊结合地区建立了80家“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开办各类文艺培训班2000余场,组织各种文体活动3000余次。许多企业工会还开设了职工心理咨询室,建立了职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举办了职工心理健康辅导培训班,加强对职工人文关怀。四是职工生活福利进一步改善。该市通过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促进了职工生活福利改善。全市有7619家企业改善了职工就餐环境,6480家企业改善了职工住宿条件,6354家企业改善了文体设施,6882家企业建立了职工帮困互助机制,7433家企业健全了职工工伤救助机制。五是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市1.3万家和谐劳动关系达标企业的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2%,超过了全市GDP的增长水平。另外,全市劳动纠纷案件明显下降,据市劳动监察支队统计,2010年比2009年下降15%。
(宣 中)
浏览次数: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