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调整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包
面对个性化健康需求的增加,委员建议——
-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化健康需求的增加以及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包内原有的护理项目设置可能会逐渐滞后,建议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包动态调整机制。”今年全国两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等委员聚焦如何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我国自2016年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已在49个城市开展相关试点工作,覆盖超1.8亿人。
孙洁委员表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护理保险填补了失能护理保障空白,让不同收入群体的失能人员都有机会获取基本护理服务,这是应对老龄化诸多挑战不可或缺的保障机制。“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波动、护理服务的品质提升、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新护理项目的增加,护理项目和服务包价格应作出相应调整。”
对此,孙洁委员建议,按照群众需求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包项目和价格进行定期调整。“例如,可以每年进行一次小规模的项目优化调整,每3年进行一次全面的项目评估与调整。同时,建立物价指数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如护理人员工资、护理用品价格、医疗耗材价格等与长期护理服务相关的物价变动情况,将物价波动作为价格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委员一直关注长期护理保险的落实情况。他在调研中发现,长期护理保险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方式分散的问题,特别是在居家上门照护方面,往往出现服务过程难以记录、服务内容难以量化、服务时长难以统一等问题。
周汉民委员建议,统一关于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项目内容,形成服务清单,并对应每个项目,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的匹配度。
“随着智能机器人逐步进入家庭生活,未来还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与长期护理保险的配套服务相结合。”周汉民委员认为,这样可以提升服务效率、优化风险管理,让失能人群获得更高水平、更标准化的照护。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