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工之声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5日
 “依法拆违”背后的几点冷思考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市福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数十家店铺经营7年,合同未到期却接到当地城管执法局的文件,称他们租用的铺面为违法建筑,将实施强制拆除。
  今年以来,活跃在各大媒体上的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语莫过于“拆违”。自从广州二沙岛宏城花园市值2亿元的豪华违建别墅被强拆以来,可谓掀起了全国“拆违”的新高潮。不妨先看一组数字:湖北恩施7层违建被爆破拆除,江苏句容5000平方米违建被强拆,四川巴中41处违建房15000平方米违建全部被拆,北京大兴区柳林园私寓将强拆2300人面临搬离……
  诚然,“依法拆违”有利于整治城市环境,并对违建行为起到震慑作用,促进城市文明发展。然而,透过各种“依法拆违”的现象,却引发了笔者的几点冷思考。
  其一,“依法拆违”的“法”是否有国家统一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所依?以深圳福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数十家店铺经营7年,且每年都办理营业执照,应当属于合法经营。退一步说,即使属违建为何长达7年时间才被定性?此外,诸如报道中李先生的店铺没有被执法局列入强拆范围,但也接到了拆迁通知,此种情形不知依据的是何种法规?
  其二,“依法拆违”是否会演变成一种“强权拆违”?在“拆违”缺乏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某些职能部门难免会上演“强权拆违”。如《三湘都市报》报道的长沙市天心区价值近50万的地磅房被当做违建强拆,通过当事人起诉后才被法院认定政府部门强拆违法。还有一种现状是,由于城市规划的改变或其他原因,本届职能部门认定的合法建筑到了下届职能部门也许变成了“违建”,此种“怪圈”如何打破?
  其三,违建除了强拆是否真的毫无他法可寻?违建房在不影响大的城市规划前提下,能否通过政府部门设法转化为廉租房或保障性住房,以便让更多买不起房或租不起高价房的人居住?须知,动辄价值数千万、上亿元的违建房遭遇强拆,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政府还得为高昂的拆迁费用“埋单”,能否出台更可行的政策规范拆违行为,使“依法拆违”趋于更合理良性发展?
(林  萧)
 
“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
──兼谈学习的持续力
 
  新近,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锂,这位中国内地新首富在接受记者采访,回答创业的经历时,他说,“长期专注,不懈努力,使产品质量有国际竞争力,是我们的目标。立业要早,要持之以恒,最重要的是做出高质量的东西。关于工作,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内涵丰富,充满哲理,听了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中国有句俗语,“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会落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手中都有一把走向成功的“钥匙”,可惜,这把“钥匙”有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丢弃了,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学习的持续力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和学习的追求。居里夫人在法国求学时,不但要节省一切开支,克服语言上的困难,还要与丈夫每天搬运沉重的容器,灌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沥青,最终竟然从几十吨沥青铀矿里面提炼出了纯镭盐。《居里夫人传》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她这样评价她的母亲:她轻视困难,轻视疲倦,甚至于轻视她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这种欠缺使她的工作更加复杂。居里夫人那种淡薄金钱,轻视困难,重视学习的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卡耐基曾说道,杰出人才与庸人之辈的差别就在于,前者对人生有理想,并能为实现理想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后者却不能。实际上,这对于想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明白这话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告诫我们,生活中都面临无数种选择,无数新鲜的诱惑,与其像小猫钓鱼那样,一会儿追赶蜻蜓,一会儿捕捉蝴蝶,还不如静下心来,决定了的目的不动摇,脚步不动摇,哪怕十年磨一剑,哪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成功不会藏在那繁华浮躁的泡沫里,也不会躲在灯红酒绿的喧嚣中,它隐匿在无尽寂寞里,这把“光亮钥匙”是赠给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的跋涉者的最高的奖赏!
  持续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可以改变机遇,改变人们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表明:学习不应是一个人生命中某一阶段的事,而是一种社会化、制度化和终身化的进步行为,是我们献身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我们肩负神圣使命的必然要求。每天我们为生活而打拼时,其实最不能忘了的还是读书和学习,没有源源不断地知识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撑,我们拿什么去面对激励的竞争呢。人生在世,在满足生存所需,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切不可放弃的就是读书和学习。在追逐名利,人心浮躁的时代,只有读书和学习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让自己心境如水,沉淀出真性情,决不可以让懒惰的借口来诱蚀我们的思想。成功的获得与学习的进步就孕育在一点一滴的坚持之中。“用着的钥匙永远光亮”或许就是诠释成功的最好注脚。
  当前,人类正处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全面转变的过程,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类的知识的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锲而不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董柏云)
编辑:乐华   浏览次数:1890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