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朱中华:一张纸的时间记忆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3日

  朱中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竹子、石灰打交道。“纤维纤化需要石灰,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朱中华的工作,通俗来讲就是手工造纸,如果细究其技艺,那里面的“门道”就太多了,如同他所造的纸一般,历经岁月绵长仍坚不可摧。
  朱中华造的不是普通纸。“如果让一份报纸或者一张普通的A4纸自然暴露在空气中,不到20年,它就会粉末化,同样环境下,我们的元书纸可以保存千年,所以多用于古籍书的修复。”朱中华出生于富阳,一个竹纸名扬天下的地方。它的造纸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素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美誉。受传统工业影响,朱中华从中学毕业开始,就跟着二伯朱宏声学习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认真研习从毛竹变成元书纸的72道工序。到如今,已经从业近40年。
  30多年里,朱中华看着机械造纸逐渐取代人工造纸,很多手工匠人为生计无奈选择了放弃。但他依然钟情于手工造纸技艺,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
  创新,需要取百家之长。2016年,朱中华参加了文化部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手工纸研修班,在那里,他认识了国家级的古籍修复师。
  “专家们告诉我,现在很多纸衰化严重,如果手工纸这项技艺不做好,那500年后的人,可能就看到不到我们今天记录的纸质材料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也就是在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富阳建立了一个研发基地,他得以与专家们进行频繁深入交流。
  2020年,朱中华在恢复古籍修复竹纸的制作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使富阳竹纸在修复界崭露头角,目前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中心、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已得到应用。2021年,经过五年实践与探索,他还带领团队恢复了失传已久的历史名纸(乌金纸)制作工艺,该项技艺难度极高,但制作完成的乌金纸热稳定性要高于其他竹纸,其韧性能经受上万次捶打而不破。
  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手工纸文库·浙江卷》的副主编和编委,朱中华还与中国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走遍全国各地的技艺现场,深入手工造纸的村寨工坊,采集大量的手工纸实物样本并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数据的系统提取,并访谈手工造纸工艺传承人,形成丰富的录音和视频记录,最终推动《中国手工纸文库》一书的出版,为中国手工纸工艺保护等领域的学术研究贡献了不少力量。“技艺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手工造纸技艺虽然难,效益也不高,但如果没人做,对文化传承造成的伤害将是巨大的。”现在,朱中华把自己“90后”的儿子也一起拉来造纸,更让他欣慰的是,目前,富阳区正通过传统技艺进校园等方式,努力推动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发展。“接下来我们还会深度挖掘古法制纸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捞纸、晒纸、揭纸等沉浸式做纸体验+文化创意+现场书写’等方式,推进传统非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朱中华说。

  记者手记
  一张纸,可以打开关于文化和传承的所有想象。它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载体,是时间长河里独特的记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建设,手工造纸技艺作为一项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像朱中华这样的匠人匠心地多年坚守,还需要整个社会的持续重视和推动。
  (葛玲燕)
编辑:一线风采   浏览次数:3935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