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看点
-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0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增长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在现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通过要素的不断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但从长期来看,这是不可持续的;二是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本质上仍属于第一种途径——从增长机制的层面来看,它是粗放投入式的;从增长路径的层面来看,又是外延型和边际递减的。
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为标志的增长,只是在低水平基础上不断简单重复,使我国企业失去前进动力,长期停留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也逐一浮现,如对国内外资源无止境的索求,对欧美出口市场的严重依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随着时间推移,城乡不平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矛盾也日益显现。
最令人疑惑的莫过于,在中国经济增长亮丽光环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东南沿海农民工收入多年零增长的事实。这不但与周边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不符,也与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设想渐行渐远。
因此,党的十七大,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种执政兴邦的理念,已逐渐成为全党、全国上下凝聚的共识;而经历过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无疑进一步深入人心了。
不过,在多数人心目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非是扩大内需、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自主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走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之路,诸如此类。这些具体内容当然非常重要,是我国应对未来国际竞争、迈向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然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若仅止于此,本质上并未超出“唯GDP论”的局限。因为即便是对未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为标志的新发展模式而言,衡量标准仍然是纯经济学意义上的GDP增长率或投入与产出比,并未与居民福利水平直接挂钩。换言之,这并没有让我们走出发展目标的迷思——经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胡总书记的这次讲话中,尽管谈的是发展方式转变,却多次提到了“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等字眼。
如果说,在全球经济风云动荡的2009年,为维护社会稳定,“保民生”成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除“保增长”之外最突出的一个政策诉求,这容易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危机阴霾已然消散的情况下,改善民生何以仍为中央领导所高度关注呢?这或许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一种深刻变化,即发展不再是以GDP作为唯一追求目标,而是思索如何让群众也能分享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关注民生已经不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执政理念切切实实的升华。
这种转变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联系在一起,本身就蕴涵着这种深刻寓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让群众“得实惠”,无疑正是以人为本理念最朴素和最直接的表达。但更重要的是,对收入分配结构进行制度性优化,不断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事实上,这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群众能不能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分享红利、获得实惠,将决定他们将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并拥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与经济学“激励相容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
说到底,无论是改革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是一个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吴敬琏先生曾说过,上世纪60年代后期前苏联便已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但直到苏联解体,增长方式始终没有转变过来。原因很简单,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落后生产力或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改变现状,甚至要千方百计阻扰这一进程。因此,要想让转变发展方式不成为一句空话,就要先赢得多数人的支持和监督。
(刘 涛)
在工作中要重视细节
一个人参加工作以后,不管在哪个领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做小事的“蘑菇”期。无论多么优秀的人才,在工作初期都有可能被派去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我遇到的一些就职者,总是眼高手低。其实,与其藐视自己的工作,抱怨命运之不公,不如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磨练自己的意志,为未来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句重要的忠告需要我们每个就职者铭记在心:与其昏昏噩噩浪费时间,不如从你经手的每一件琐事、每一件小事中得到成长。
作为普通人,在生活的日子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于小事和细节,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了。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单位情况、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会,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和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你的专业水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事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必然。脚踏实地的耕耘者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那些不愿俯视手中工作细节的人,在焦虑的等待机会中,度过了并不愉快的一生。最优秀的人是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最优秀的人是为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不断重复,最终使之成为现实的人。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看不起工作的人。
总之,工作中无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去做,即使是最普通的事,也不应该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相反,应该付出你的热情和努力,多关注怎样把工作做得最好,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
(李殷伯)
小议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的坚守
在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社会利益的重新调和使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面,重视个人既得物质利益与忽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社会从业人员中“向钱看”与唯利是图的思想意识大行其道。在社会信息全覆盖的趋势下,社会公权部门与倍受关注的某些行业主管部门的某些失职失查行为业已成为众矢之的。人们在对某些社会腐败现象给予谴责鞭挞的同时,却在不经意间忽视了自身的纠偏功能,忽视了自身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具有的排斥功能。
所谓纠偏功能,是指在不违反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对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加以制止或给予行为上的谴责。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明确道德是以给予为出发点的,德是无私无偿地给予,而不是因一己之私或为维护小团体的不当得利。有道是,厚德载物。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德的积累,就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提倡的以德为先。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应该以社会的整体的利益为出发点,或为人或做事,讲究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反观当前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恰恰是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忽略了社会道德的坚守,无视了某些损害群体利益等现象或行为的存在,导致了矛盾的扩大化,致使潜在的问题凸显,加剧了社会上不稳定因素的形成。因此,纠偏功能的发挥必须“扪心自问”,必须以德为先,增强并提升在转型过程中社会道德的积累与发扬。不能因个体的或小团体的既得利益而损害公众的或整体的社会利益。
排斥功能,亦即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与不良习气的侵蚀,消除人们面对不良风气与不良习气的恐惧心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正气,打击黑恶势力的高压态势,增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安全感。当前,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各地的反腐与打击黑恶势力的行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在切身感受到来自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向上的良好风气时,更应该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眼睛向内,发挥自己的优势奉献社会。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深刻理解并践行职业道德是每一名从业人员的基本准则。官守官道,民守民规,才能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否则,凭借投机取巧、营私舞弊、造假贩假、知法犯法,只能是咎由自取。败坏的不仅是个人的名声,影响的不仅是个人的声望。它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其不良的后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社会转型,与其说是社会的进步,莫如说是人性的进步。因为,只有人们升华了道德的修养,恪守了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愿我们每一名社会成员能够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心态,坚定积极健康与向上的信心,为共创社会的和谐贡献一己之力。因为,一滴水不仅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更能够反衬出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曹希东)
浏览次数: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