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杭调解工作室"进街区进楼宇,开启基层工会调解新模式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30日

起因:外来务工人员纠纷多瓶颈凸显
大海如果没有岛屿和礁石,就没有美丽的浪花。街区周边企业工会调解亦是如此,山重水复之时,往往柳暗花明。
时间回溯到2017年。
作为四季青街区周边的基层工会,当时片区管辖人口7.3万平方米,总人口近10000人,由于四季青街区周边而外来人口的比例较高。如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摆在基层工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行政资源有限,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压力特别巨大,以说服、疏导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工会调解模式面对诉求多元的工会职工纠纷,捉襟见肘,亟需创新。
“我们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那不是改革,是折腾,但真对工作有改进的,对事业有推进的,对工会职工有实惠的,我们也不会畏惧非议和阻力,将创新与改革进行到底”。社区工会负责人鼓励大家创新。
面对海量的纠纷,仅靠政府的“单打独斗”,只会打不胜打、防不胜防,只有群团工会的广泛参与,增强工会职工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发挥工会对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基层管理工作才可能稳定有序。
分析其原因,巨大体量的外来人口构建了“陌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导致了矛盾易发也导致了矛盾难解。何不尝试让基层工会邀请乡贤和亲朋一起“说事评理”?
为此,当时采荷街道静怡社区启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作模式和改革措施,吸收社会力量,适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让“社会力量解决企业职工矛盾”。随后,便诞生了“老杭调解工作室”,“老杭调解工作室”的诞生既具有偶然性,但偶然性中也蕴含着必然性。
2017年,四季青街区周边企业职工因工作时间、工作周期、工作报酬发生纠纷,企业人事专员进行多次调解、劝说仍未成功,最后邀请了老杭工作室的杭肇峰参与调解,协助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后促成了纠纷的解决。
受此启发,静怡社区基层联合工会向街道司法所建议,为纠纷当事人提供“说事”平台并主动进企业工会调处纠纷,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由义务调解员担任评理员,疏导当事双方对立的情,社区工会运用辖区律师事务所资源通过案例逐一解读法律常识,共同“评理”,“说事评理”便开始有了雏形。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群众作用,以基层工会为平台,由双方或者几方当事人来谈,请大家相熟的职工代表和片区民警、社区工会来评,请法律专家来调,让职工之间、企业雇佣双方之间的矛盾和调处变成“职工之家”的说事和评理平台。
(林庆慧)
浏览次数: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