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走进《我们圆桌会》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3日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阐释。12月19日,市总工会领导、“杭州工匠”代表以及企业代表作为嘉宾作客杭州电视台《我们圆桌会》栏目,一起关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这个话题。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今年第四届“杭州工匠”的评选,认定范围重点向城市大脑建设、社会治理等行业拓展,覆盖多行业、多工种。行业分布更为广泛,所涉领域进一步拓宽,出现了社会治理、金融、城市勘测、媒体主持等前三届杭州工匠未涉及的行业领域。评选范围的这一改变,是不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家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理解的变化?
嘉宾:
第四届“杭州工匠”紧紧围绕市委“1+2+3”发展目标,将创建领域从原来的工美行业、传统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向社会治理、金融、城市勘测、文化广电等新领域以及机器人制造、模具设计、孤残儿童护理等新工种进一步拓展,申报人数达319人,创历届之最。新认定的30名“杭州工匠”中包括世界技能大赛冠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等领军人才,“名城工匠”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主持人:
培育具有杭州特色、时代特色的“杭州工匠”文化,具体要怎么做?如何扩大“杭州工匠”的影响力,将“工匠精神”传递到更多人身上?
嘉宾:
一是全国首个劳模工匠文化公园开工。市总工会投资2500万元将原杭州城西休闲公园改造提升为杭州市劳模工匠文化公园,植入全国首个战疫群英像、格言墙、时代走廊、杭州工匠林、劳模记忆、“天下巧工”浮雕景墙等劳模工匠主题景观,着力打造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同时,江干区总工会打造的全国首个劳模工匠绿道全线贯通,全国首个劳模工匠休闲绿地也在滨江区西兴街道精彩亮相。
二是国内首批“匠心卡”发布。市总工会会同市民卡公司,为每一位“杭州工匠”精心打造专属“匠心卡”,提供免费乘公交、乘地铁、游公园等服务,突显工匠“含金量”,营造尊重工匠、学习工匠、争当工匠的社会氛围。
三是全省首个工运史馆开馆。已建成开放的杭州市工运史馆暨劳模工匠展示厅,填补了我省工运史研究的空白。工运史资料陈列室收集各类资料1万余件,征集工运相关实物1千余件,生动展现了杭州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劳模工匠精神的全新平台。自9月26日开馆以来,已接待团队50余个,近1万人次。
主持人:
虽然我们都有强烈的共识要弘扬“工匠精神”,但现实却是,整个社会对技能型的劳动者的重视仍旧不够,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仍需要更进一步。
嘉宾:
一是健全组织架构,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完善市、区(县、市)两级劳模工匠协会组织网络,在14个区、县(市)和10个产业工会全部建立了劳模工匠协会分会,进一步接长了劳模工匠服务管理的手臂。
二是突出榜样力量,传播匠人情怀。协同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市总工会邀请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劳模工匠等走进中小学校、高职院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工匠故事,感受工匠情怀,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江干区总工会成立“工匠进校园”联盟,萧山区、临安区等地总工会组织劳模工匠宣讲团走进院校讲述奋斗故事,激发青少年树立敬业精业远大志向。
三是推进技艺交流,促进薪火传承。市总工会组织9位“杭州工匠”与18名徒弟签订“师徒协议”,并建立健全工匠带徒的目标、任务以及激励机制,促进技艺传承,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育。西湖区总工会建立“西湖工匠培育基地”,余杭区总工会建立劳模工匠体验基地,各区、县(市)总工会结合各自实际,以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工匠培育实训基地等为依托,广泛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助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主持人:
接下来,在进一步深入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打响“926工匠日”工作品牌,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产业大军等方面,市总工会有哪些具体的打算?
嘉宾:
一是做好“杭州工匠”培育。制定出台《杭州工匠五年培育计划》,健全完善工匠培育工作体系,计划到2025年,培育“杭州工匠”300名、区县(产业)工匠1000名、企业工匠10000名,基本构建一支能够支撑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工匠人才队伍。
二是做好职工素质提升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杭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大试点单位的指导和培育,努力推动产改工作向纵深推进。继续开展“三重一新”、亚运场馆建设等立功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十百千万”职工技能大比武,开展杭州职工技术创新奖评定,深化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领更多职工立足岗位、提升素质,建功成才。
三是深化劳模工匠服务。健全完善劳模工匠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劳模工匠协会、劳模工匠学院、劳模工匠宣讲团、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建设,持续优化“杭州通·匠心卡”功能,积极做好劳模工匠的宣传、服务、管理、研究等工作。完善“杭州工匠”奖励政策,不断提升工匠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四是总结提炼新时代工匠文化。加快推进杭州市劳模工匠文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深化杭州劳模工匠协会和杭州工运史资料陈列室暨劳模工匠展示厅在工运史理论研究方面的功能,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劳模工匠精神内涵实质、当代价值等理论研究,培育具有杭州特色、时代特色的“杭州工匠”文化。
浏览次数: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