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之声
-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9日
“深入基层”的困惑
某单位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征集基层意见、建议时,有不少是希望上级部门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针对深入基层少的问题,一时使有的领导感到困惑,明明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安排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什么基层的同志还是认为下去得少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上级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动机有问题吗?不是。平时深入基层,无非是想了解基层单位、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调研,为企业、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良好的动机为何收不到相应的效果?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不容置疑,这些年,各部门都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计划,这对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出台相关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们深入基层工作的方法和形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深入基层平时多是往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跑,对困难企业绕道而行。其二,深入基层只是从大机关到中机关、中机关到小机关,兜来兜去还是在机关里转;其三,少数人怀着“难得浮生半日闲”的心态,“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围着酒桌谈”,自然难以看到、听到群众的“真容”、“真言”。其四,舍远求近,喜大嫌小,忘却了“边、远、小”的单位和群众。
党中央多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上级部门对下情更要看得细、看得真,不被“浮云”遮眼,这就要求我们增强“登低”意识,“身入”基层,“心入”群众。
多深入基层,意在倡导一种上下级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样开展工作才能不落俗套,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其“唤起民众”的巨大威力。改进工作作风,要求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与群众沟通,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把群众基础的意见收集起来,形成政策,坚持下去,这才是根本。领导干部经常深入基层与平头百姓交朋友,的确不失为联系群众的极好途径。它可以随时掌握群众的脉搏,使党的声音与群众产生共鸣,在有关的决策会议上能言必由衷,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当然,深入基层,不是说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必须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基层,条件许可的应当努力去做;若没有条件那样做的,则应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联系群众,在思想上、感情上切实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如果我们真的是这么做了,深入基层所面临的“困惑”,或许可以能够克服。
(柏 云)
不要盲从别人
盲从的态度,会使我们的人生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会使我们的心灵如飘忽不定的浮萍,行动如随风起舞的柳絮,不知道该坚持什么,该坚守什么。
当盲从成为一种习惯时,就等于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别人。别人的精彩未必适合自己。成功的人生,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自以为是。最简单的衡量方法就是自己对他人是否有益?在挑战的过程中,你是否收获了快乐?偶尔的失败不能代表什么。没有上万次的失败,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没有不懈的努力,瓦特也不会发明火车,我有我的优点,我有我的自信,我有我的准则。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大潮中,我们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单位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无论遇到多少暴风骤雨,都要像矫健的雄鹰一般,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其实,世界上最难攀登的不是山,而是自己。往上走,即使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别让茫然蛀蚀了自己的信心,做自己的主人,做最好的自己。
(徐小凤)
浏览次数: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