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探索
-
发布时间:2006年10月24日
我市企业防暑降温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为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夏季防暑降温和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职工平安度夏,8月份,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各区、县(市)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员,会同市安监局、卫生局组成检查组,对各区、县(市)企业夏季防暑降温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进行了抽查。抽查发现,我市企业防暑降温和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本情况
从8月4日开始,共抽查了10个区、县(市)30余家企业,涉及建筑、化工、纺织、机械、造纸等不同行业。从本次抽查总的情况看,我市各有关部门及多数企业对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及劳动安全卫生工作十分重视,各区、县(市)在入夏前对本地区企业的夏季防暑降温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各企业为保障职工夏季劳动安全和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高温作业场所增添通风降温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建筑、露天等高温作业调整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多数服装生产企业还为职工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人丹等防暑降温用品,并在职工宿舍安装了空调,有效地防止了员工在高温期间中暑事故的发生。不少企业在员工夏季用餐饮食方面也相应做了调整,午餐中增加了免费菜汤或饮料,保证职工在炎炎夏日能吃好、休息好、工作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防暑降温劳动安全卫生相关措施落实不到位,企业生产(作业)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
(一)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不到位
按杭劳社薪〔2004〕194号文件规定,职工分高温作业和非高温作业在夏季可以拿到380元至480元不等的清凉饮料费。但被抽查的企业中有70%以上企业的职工没有按规定标准拿到夏季清凉饮料费,多数职工发到的清凉饮料费不超过100元,部分企业以发放棒冰、饮料等实物代替清凉饮料费,还有不少高温作业人员不知道可以享受夏季清凉饮料费。目前我市退休人员在夏季可以拿到380元的清凉饮料费,而在职职工尤其是不少高温作业人员却拿不到夏季清凉饮料费,职工对此反响较大。其主要原因是,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在2004年下发的《转发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清凉饮料费标准的通知〉的通知》对企业缺乏强制执行力,执行的灵活性较大,如果企业不发放清凉饮料费,政府部门也没有执法依据要求企业必须支付。再是宣传力度不够,在抽查中发现不少企业没有接到过有关给职工发放清凉饮料费的文件,并不清楚目前我市职工清凉饮料费具体的发放标准。
(二)职业卫生预防措施不力,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
按《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护用品。检查中发现部分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未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志,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工不按规定穿戴防护服、口罩、耳塞、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如一些企业产生粉尘的设备没有按规定安装通风除尘设施或有通风除尘设施但防尘效果达不到要求。有些噪声严重超标企业,没有隔音、消音等防噪声措施,职工也不戴耳塞。不少企业没有主动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接受监督,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不按规定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特别是入夏前企业安排高温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职工的职业卫生自我防护意识差,不少职工为图凉快,已发的防尘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不正确穿戴,高温作业时光膀子、赤膊,导致有毒有害物质直接与身体接触,加重对身体的毒害。
(三)用电不规范,消防隐患多
夏季是触电和火灾事故高发季节,规范使用电器设备可以有效的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但抽查中发现,有近一半以上的企业存在着电器设备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不少企业夏季使用的电扇等通风降温用电设备不按规定采取接零(接地)保护,电器开关、线头等导电部位裸露,乱拉临时线,电气线路老化的情形十分普遍。一些危化品生产企业易燃易爆生产场所违章使用一般的电扇、配电箱等非防爆的电器设施。还有一些生产车间的配电箱下面堆放大量易燃物品,如遇电气火花极易引发火灾。有些企业消防水带、灭火器等设施陈旧老化且摆放不规范,更有甚者用消防水带洗车;安全通道、疏散楼梯间内堆放大量杂物。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电气、消防安全管理知识,电工和消防设施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谈薄,违章操作,是导致企业生产现场电气和消防事故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消除的主要原因。
(四)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问题仍较严重
在抽查中发现不少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或使用已过期的操作证。在某区一家大型钢构生产企业,车间里拿着焊枪的十几名操作工人均没有焊工操作证,企业负责人竟然解释为“点焊,不需要操作证”。一些企业的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证已过期,没有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复审手续。抽查中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电动葫芦起重作业人员均没按规定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
(五)建筑工地问题较多
被抽查到的建筑工地,均存在工人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叼着烟,光着膀子违章作业的问题。某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不铺脚手片、也不挂安全网,临边(缺口)防护措施不到位,工人就站在十几米高的脚手架钢管上作业,极易引发高空坠落事故。施工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不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只是每天开工或下班之前象征性地到工地转转,对工程安全和质量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建筑工地的生活卫生设施也不近人如意。某建筑工地食堂不挂卫生许可证,工人们嫌食堂饭菜贵且难吃,就违章在宿舍用电炒锅、电炉烧菜做饭,极易引发火灾和触电事故。工地的厕所臭味扑鼻,浴室也只是几根水管做成。民工宿舍通风降温措施不到位,工人们劳累一天挤在7人至8人一间的简易宿舍内,空气混浊且高温闷热以致无法休息好。建筑行业劳务分包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滞后。劳务分包企业现场不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加上总包单位对劳务作业人员的具体作业情况不清,造成劳务作业人员的安全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三、意见和建议
盛夏季节,高温酷暑容易疲劳中暑,多雷电、用电量大,是触电事故高发季节,加之台风暴雨,洪水滑坡等灾害性天气多发,客观上增加了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难度。对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建筑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强化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营造出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处处保安全”的良好安全生产氛围,有效地控制或降低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等各种宣传平台,从“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杭州”的高度,加强对“夏季战役”的新闻宣传,不断丰富夏季防暑降温的内容,积极营造“关爱民工、善待民工”的良好氛围。要重点加强对高温、高压、高危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特别要结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进行面对面的夏季防暑降温及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防暑降温的必要技能,防止中暑等各类工伤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立法,源头保障
哪些工种应该在高温下停工或采取相应措施,气温达到多少摄氏度劳动者应该停工休息,露天作业高温休息在哪个时间段、维持多长、降温费是否发放及发放的标准、现场应该提供怎样的降温措施?这些关系到从业人员高温劳动保护权益的规定,在现行法律条文中没能得到体现。我国现行有关高温作业人员劳动保护的法规,是1960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46年过去了,当时的经济背景、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多,社会和法制状况也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条例》明显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同时,《条例》只规定了防暑降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防暑降温的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没有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即使企业不遵守它也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因此《条例》的执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提供清凉饮料费和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温作业立法关系职工切身权利,关系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关系政府的形象塑造。因此,以立法的形式尽快制定一部“高温作业法”,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高温天气下职工的健康与休息,是一件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事情。
(三)明确职责,规范建筑劳务用工
目前,我市建筑行业劳务分包企业存在安全管理工作滞后、事故多发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安全管理职责不明,责任不落实。解决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较多的情况,就要明确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的安全管理职责,把劳务分包企业纳入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安全管理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总包企业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劳动安排等情况的管理,避免出现“重总包、轻分包”的情况。
同时,针对建筑劳务的农村劳动力占70%的现象,还应加强对输入地、输出地从事建筑的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切实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从业技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对从事建筑行业的劳务用工进行建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减少违章指挥和冒险作业的行为,做到“人人懂操作,个个保安全”。
(方建生)
浅谈 教师的心理减压方法一二
教师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方面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情感体验,如愤怒、焦虑、紧张、挫折感及沮丧等等。考克斯和布罗克利的压力比较研究发现,67%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工作是他们的主要压力来源,而非教师职业中只有35%的人认为工作是压力来源;只有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感到工作压力,而非教师行业中认为工作无压力的人达到30%。琼斯通过一项对531名教师大范围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每周至少要面对一件有压力事情,其中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每周有三到五次压力。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师专业化进程日益推进,教师压力问题日益凸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2.1%的中学教师对职业感到有很大或极大压力,许多教师反映现在教师压力太大──升学压力过重,工作强度超过平均,社会期望实在太高。再加上近年来进行课程改革,通常将教师视为改革对象,被指责评判;教育研究者则常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评头论足;加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等口号的流行,使教师远远不能拥有专业自主权,而且处境艰难。当教师被当作改造对象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各种心理问题油然而生。教师如何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呢?
给自己开张微笑的处方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与一个事业有成的朋友聊天,曾问他:“你为什么事情都那么顺利?有什么秘诀吗?”朋友微微一笑:“你现在看我,你发现了什么吗?”我一脸困惑:“发现什么?”朋友说:“你不觉得我的微笑很有魅力么?”我哈哈一笑:“的确是很有魅力。”朋友给我念了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人们在情绪上也有类似的“蝴蝶效应”。如甲对乙说了丙的一句坏话,被乙传给了丙,丙愤怒地去找甲算账,两人话不投机,动起手来,结果甲被丙用刀刺伤,就这样导致两个家庭家破人亡的悲剧。但是如果你给别人的不是恶语相向,而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不也会产生微笑的“蝴蝶心理效应”吗?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穿件新衣服,学生都会发现并称赞老师漂亮,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微笑,学生会觉得格外亲切,上课也更认真,教学效果就更好,教育质量就不用担心。我曾经因生孩子把头发剪短了,结果,我的学生中女同学几乎都剪短发。现在养长了,学生中也都是“马尾松”。我笑,他们也会更放松;我生气,他们就会容易发脾气,学生的矛盾会多一些,那么我的麻烦就会多些。对待同事也是如此。当他们穿上新衣服时,夸奖几句,损失不了什么,相反,他会认为你是关注他的,关系不又拉近了一步吗?当他们取得成绩时,微笑着真诚地向他们表示祝贺也不那么费力,分享同事的快乐,让同事感受成功的喜悦,岂不是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经常保持微笑。我记得上海曾对教师的着装要求是化淡妆上班,面对学生时要保持微笑。我个人认为,保持微笑的确能愉悦自己,愉悦他人,能有效减缓自己的心理压力。
请主动微笑吧!微笑让人精神振作;微笑让人身心愉悦;微笑展现你的美丽;微笑拉进彼此的距离。困难和问题在微笑面前退缩;烦恼和愁云随微笑飘然而去。微笑使我们身心两健;微笑让文明之花开放;微笑让世界变得精彩。快给自己开张微笑处方吧,你会感觉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
早上上班时微笑地面对同事,主动点头问好,快乐充满校园;微笑地面对学生,快乐充满整个课堂;微笑地看待事物,你的心胸会博大宽广;微笑地面对人生,乐观将伴随你的一生;微笑地展现自我,你会成为受欢迎的人;微笑地赞美他人,你会让对方充满自信;微笑地面对乏味,枯燥中寻找出乐趣;微笑地承担重任,减轻压力,走向成功。
保持自然的微笑,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欣赏他人,尊重对方,观察事物积极向上的方向,让微笑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给生活做“加减乘除法”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由心理压力引起的身心疾病已呈大幅度上升趋势。目前教师的心理压力过重是事实,教师的身体素质正逐步下降,有些老教师刚从岗位上退下来就一病不起,有的甚至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与我们的心理压力过重是分不开的。这个事实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了,才能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健康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学会给我们的生活做“加减乘除法”,以达到为心理减压的目的。
加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拓展生活圈子。鲁迅能把别人喝茶的时间用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把窝在电脑前上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用在锻炼上。人的身体好比一台机器,长久不运转就会生锈,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任何项目的体育活动都能使人感到惬意。再说,与朋友一起踢球或者登山、游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促进沟通、增进友谊、消除烦恼。目前,教师的生活非常单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所接触的人也大多是教师,除此之外就是家长。教师应该多与社会各层次的人交往,见识广了,了解得多了,就不会为自己的待遇低而耿耿于怀,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圈子里。
减法:降低个人标准,接受别人帮助。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有的是业务上的,有的则倾向于管理。做个业务上的精英固然可喜,但也要量力而为。至于管理者,毕竟每所学校的岗位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管理者,只要努力过,又何必太在意结果。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层次不一样,发展的速度也有差异,教师又何必对自己要求过严。在制定三年目标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可以实现的目标。佛语中有句话叫“舍得”,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取舍。我们教师应该学会适度放松,不要认为自己能够做好一切事情,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最好请别人帮忙,加强与同事间的合作,合作能取得心理支持。成功时有人分享喜悦,困难时有人分担忧愁,教师的压力自然而然就不成压力了。
乘法:充分利用手中的有效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该做的事情,给自己多留一些时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工作和生活中,发动或邀请身边的人共同做一件事要比一个人做轻松得多。这就好比是数学的乘方,从一个人单干,到两个人,再到四,乃至更多,这么多的资源共享,又何愁效率不高呢?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约上一两个好友休闲休闲,又哪来的烦恼呢?如果一个人总是不闲着,会使周围人的情绪也随之紧张。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研究,教师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情感的投入,也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放假,给自己心灵独处的时间,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最佳方式。
除法:不要同时做好几件事,不要总想自己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与其同时忙碌好几件事情,不如考虑如何提高效率。有一个朋友刚换了新的工作单位,领导比较重视他,委以重任,他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有时加班加点却不见成效,反而常常出错。后来他改变工作方式,每天一上班就把当天要做的事情分轻重缓急一一按顺序列好,先从最重要最急的做起,做好一样打一个钩,然后才做下一件事情。至于次要的事情能请人帮忙就请人帮忙做,效率大大提高。领导更重视他了,同事也觉得他很虚心,容易相处而处处帮助他,使他很少再加班了。同样的道理,在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要指望一天就能把学生教好,也不要一天辅导所有的优生和困难生,可以科学地安排好。今天辅导张三,明天辅导李四,后天王二,如此下去,每人都会有所提高。做家务时也是如此,最好是把家务分成几部分来做。例如:今天整理浴室,明天给房间除尘,后天再擦窗户,全当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老舍曾说这样有益身心健康。心理学家也认为,适度的家务劳动并不会使人感到疲劳,而且还会给人带来愉快感。
给心灵注入“积极的基因”
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快乐,要想幸福,要想安宁,就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吧。
一个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的实验是这样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到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积极的情绪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时间要长一些。
学会宽恕:最快乐的人身边总是不乏家人和朋友,他们不关心自己是否能跟得上富有的邻居的脚步。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颗宽恕的心。宽恕别人,更要宽恕自己。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别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不可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宽恕别人也就是宽恕自己。”宽恕学生的过错,宽恕同事的拆台,宽恕领导片面的批评,你就不会感到压抑。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讲他们学校有一个年级有4个班,这4个班的老师都非常要强,每次考试或者活动,都要想方设法超过对方,如果某一个班取得一点成绩,他们就会去查。查看他们的试卷,查看别人的评分,查看是否有人偏心多给他们机会……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她的心中常常升起无名怒火。其实她自己也不希望那样,可是又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竞争中。我对朋友说:“你是否把事情做得太好了,领导是否很看重你?”“是的。我班的学生比较能干,在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领导的承认,你做得那么好,让她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她们以你马首是瞻,那也是很正常的。不正说明你工作做得好吗?你又何必在乎他们的评价,低调对待所取得的成绩,多夸夸你的学生,把功劳归功于学生,他们就不会那么嫉妒了。再说,这又何尝不是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契机呢?”朋友听了我的一席话,茅塞顿开:“不错,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宽恕的,就当是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一回吧。”她心里再也不会忿忿不平了。
《真正的快乐》的作者塞利格曼说:快乐的人很少感到孤单。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来不管别人做什么或拥有什么。利诺斯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迪恩纳说:“对于快乐来说,物质主义是一种毒品。”即使是那些富有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及那些不关心挣了多少、花了多少的人高兴。快乐的人以家人、朋友为中心,而那些不快乐的人在生活中,时不时地冷落了这些东西,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倍感孤单。迪恩纳还认为,如果经常与炫富的邻居做比较,这将会是不高兴的开始。密歇根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皮特森认为,宽恕与快乐紧紧相连,“宽恕是所有美德之中的王后,也是最难拥有的。”
学会接受:通常当人们去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受一切困难与挫折。任何的抱怨与消极的抵抗都无法解决问题,倒不如接受。比如接了一个差班,就想:我不接总得有人接;领导额外安排任务,就想:这是领导看得起我;学生总爱跟你顶嘴,就想:学生把我当朋友才说真话的。如此一来,你还有什么压力呢?
庄子认为“消极入世,积极出世”才是快乐之道。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因为快乐是乞求不到的,当你追求快乐时,它无影无踪,而你忽视它时,它却不期而至。其实,快乐是因为你做了快乐的事情,当你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了,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满意,你就会快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虽然写了大量有关儿童的著作,但实际生活中对于孩子并不算太亲密。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不久,与五岁的女儿在园子里播种时女儿对他说:“爸爸,你还记得我五岁生日吗?我从三岁到五岁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当我长到五岁时,我决定不再抱怨了,决定接受现状,并努力去改善它。这是我从来没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样经常郁闷吗?”
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他太了解女儿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女儿矫正了自己的抱怨。这一天也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继而,赛利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学会感激:感激的心情与生活满足也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研究显示,把自己感激的事物说出来和写出来能够扩大一个成年人的快乐。当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要感谢每一个在背后帮助的同事;当我们有机会外出学习的时候,要感谢那些为你代课的人;当我们的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的时候,要感谢每一个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家长……
感激自己健康地活着;感激自己是自由的;感激自己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激过去他人赠予你的一切;感激学生给了我们播种的心灵;感激同事丰富了你的智慧;感激领导给予重担,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生活,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美丽的!生命因此而得到滋润。
(郭菊姣)
浏览次数: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