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之声
-
发布时间:2004年06月21日
勤学,事业成功的起点
从一个普通工人成为新一代劳模,今年54岁、现任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三十年如一日,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向人们昭示这样一条很普通、很实在的道理:位卑未敢忘敬业,难时犹须勤学习。
在许振超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专业知识太少,可怕。要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对自己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虚心好学。要如饥似渴地学,因地制宜地学,有的放矢地学,在岗位上结合实际学。要确定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要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爱什么,精什么。”他的治学态度,勤学作风,对企业对职工来说,既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同时,也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据有关部门新近对22家国有、集体和民营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调查显示,当问到“对你的管理工作影响最大的管理理念是什么?”选择“学习型组织”占参加调查人的33.6%,成为得票最高的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习型组织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另一项,其中针对“贵企业正在成为学习型组织努力吗?”这一问题,肯定回答的占86%,另外有14%的企业回答不清楚;肯定回答的企业中,学习很有成效的占9%,认为稍有成效的占41%,认为没有成效的占36%。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企业渴望学习和正在学习,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尽满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做应景文章。学习,是人的知识才能不断充实、人格力量不断积累、道德情操不断升华的过程;也就是说,对待学习,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惟有扎扎实实,锲而不舍,方会长进。现在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不刻苦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难免会淘汰出局。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群众,都应该像许振超那样,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有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话说说容易做不易,也是人生成功一道难题,许振超的事业有成,为“壮志未酬”而困惑,或因彷徨而苦恼者破译了人生难题,这就是:勤学,是每一个人的一份职责,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
(静 波)
名利如火坑,贪婪是苦海
最近读了曾国藩先生的“名利如火坑,贪婪是苦海”一文,对于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名利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道光年间进士,理学思想家。曾先生认为,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造成的。释迦牟尼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跳进火坑,贪婪爱恋之心太强烈就如同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清净的观念就能使火坑变成清凉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幸福乐园。”
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放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讲经说法49年,劝导人们去恶从善,济贫救苦。他一生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传播佛教,成了佛陀。成为后世受人敬仰的“释迦牟尼佛”。
曾先生引用释迦牟尼的铭言,劝导人们自己的思想行为要时刻提高警惕,凡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誉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患;窝藏隐埋暗昧之事的人,经常算计他人、诡计多端的人,会自讨恶果。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诗经》中说:“不猜忌不贪婪,有什么事做不好呢?猜忌和贪婪,就具备了盗贼的特点。”
生活在幸福美满的环境中,就像已经装满了水缸的水将要溢出,千万不能再增加一滴水,以免流出来;生活在危险急迫的环境中,就像快要折断的树木,千万不能再施加一点压力,以免会立刻折断。前者是“生在福中要知福”,不要耀武扬威;后者是当别人遇到危难时,不要“雪上加霜”再推一把。
曾先生认为,一个人不贪财、不取巧、不沽名、不骄盈,才是做人应有的品德。
(宗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