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劳模风采

发布时间:2004年06月10日

不一般的工人劳模——访全国劳模、杭州中汇纺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平


 
    采访周平,听到他周围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周平,是一个不一般的工人劳模。
    采访后的两天里,我一直琢磨着这个“不一般”的评价,渐渐咀嚼出其中的意味:一层意思是说他“不简单”。17岁进杭二棉(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的前身),从“工人中的最底层”——辅助工做起,之后是机修工、保全工、平车队长、质检员……直到现在成长为“中汇棉纺织”的技师、被破例聘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更不简单的是,他还撰写了国内最权威的棉纺专业书中的有关篇章,设计和制造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精密机器——精梳机。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他“不雷同”。他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埋头苦干、“老黄牛”型的工人劳模不同,在勤奋踏实以外,他更多的是巧干、乐着干。正如“中汇”总经理王果刚所说,“从前的劳模典型,似乎都离不开一个‘苦’字,让人觉得高不可攀,让人感觉很难学。但周平不同,他是一个快乐的劳模,记者们千万别把周平塑造成一个‘悲情角色’,那会让熟知他的人看了之后觉得:不像。”
是的,周平就是周平。他的确是不一般的,这也是我们最深切的感受。


第一印象:爱学肯干


    认识周平,最早是从一份周平的典型事迹材料开始的。其中周平妻子说他的一段戏语,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把心肝肺都放在工厂的机器上,只把胃放在家里,学习是他的空气,而工作是他的命根子。”
    周平学习的故事实在很经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周平家生活并不富裕,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的钱他几乎都用来买书了。资料不够,他就去新华书店抄书。有时,路过书店没带纸,他看到书上有想要的资料,就抄在手上;有时连笔也没带,他就尽量背下来,回家赶紧默写出来。周平读书,一般每天晚上都要看到11点左右。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冬天,他把自己关在只有两三个平方米的厨房里,夏天就在客厅里放个小折叠床,晚上就兼做书桌和卧铺。就是这样发奋地学习,使他对国内外各种型号的精梳并粗机械的原理、性能、特点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周平忘我的工作也是出了名的,“1995年,周平妻子右腿患骨肿瘤,进行过补骨手术。手术前一天,周平还在厂里忙着。拆线后第二天,等不及在医院再观察几天,他就把妻子接回了家。头两个月,妻子只能躺床上。
    “他每天清晨买好菜,等妻子吃早饭,就把电视机打开,药片放在妻子床头,床边放好凳子、便器,就去厂里上班了。”
    一个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的工人劳模,可敬,但似乎不那么可亲。这是我对周平的第一印象。


第二印象:快乐劳模


    4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萧山的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王果刚,副总经理曾宪伟等人先期接待了我们。从他们这里,我开始进一步认识我们的主人翁周平,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王果刚对周平的一句评价:“他是一个快乐的劳模”。
    诠释周平的“快乐”时,王果刚告诉记者,周平是真的喜欢钻研技术,乐在其中。精梳是纺纱工艺中一道非常关键的工序,精梳机非常复杂,控制、掌握都有一定难度,更不用说设计了。但研究机器是周平的兴趣所在。最早接触精梳机时,周平几乎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了。引进设备的几大本说明书,全都是英文,周平就靠着自己原有的一点英语基础,再借助字典,逐字逐句地翻译。其中一个零件的名称《英汉大辞典》查不到,请教了外厂一位高工也没有结果,最后他在父亲收藏的一本清华大学英汉机械辞典中,查到了这个单词。“到现在,周平已经把精梳机给‘吃透了’,国内研究精梳机的专家遇到问题,也常常要请教周平。他还指导设计制造了本省第一台高速精梳机,并克服了老机器的很多缺点”。
“周平是个淡泊名利的人”,王果刚说,单位里曾经想提拔周平做领导,但周平不愿意,他就想做个工人,就想研究精梳机。对于自己的生活,他觉得很满足、很快乐。
    “周师傅人好、技术一流!那些说明书,我们要看半个月才能懂,他半小时就看懂了”,说到周平,工友周树先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周平现在是技师,但实际水平早已不止,因为目前杭州还没有成立纺织行业高级技师的评审机构,没法评”;“周平兴趣很广泛,爱好摄影、绘画、计算机、跳舞、唱歌,能写剧本,会拉小提琴也会吹长号,说话也很幽默。”
    好一个快乐的劳模,一个多才多艺的劳模!我的采访兴趣大增。


第三印象:非同一般


    周平终于出现了。中等个头,面容、身材都显得有些清瘦,51岁的他已是一头白发,衣着清清爽爽。神态与举手投足间透着儒雅,就像人们所熟悉的主持人陈铎。这与我们想象中的工人师傅形象的确太不同了。似乎看出我们的惊诧,周平幽默地开口了,“我也很想长得五大三粗一点,像个工人,但没办法,长相是爹妈给的”。
    谈精梳机,对周平来说是最愿意的了。“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至少说上三小时,精梳机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我都背得出来”。当然,周平没有说上三小时,他知道我们对于机器是个外行。只是很简单地告诉记者,精梳就是剔除短纤维,并将纤维梳理整齐的工作。它能使制成的衣服手感更好、也更挺刮,目前免烫衬衣和高档内衣、针织衫都已运用了精梳纱,言简意赅。
    我对周平写论文这一点充满兴趣,尤其是他的论文一出手便获得了全国奖,还负责国家最权威的棉纺专业书中关于精梳机篇章的撰写。因为大多数工人专家都是实干型的,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对于很多工人师傅来说是一桩相当痛苦的事。“学习,我从未中断过学习”,周平淡淡地吐出了问题的答案。周平说他既从实践中学,也从课本中学,他从1992年开始就参加自学考试,学广告学,学工业企业管理,“今年,我刚刚获得全省‘十佳自考生’的称号,理论水平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高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自学,周平已先后获得了电工、钳工证书,达到保全工七级技术水平,并拥有了高级工、技师资格证书及自学大专学历证书。在上海高技班学习,他又因出色的成绩被纺织部教育司高技班聘为技术教师。
    “我的电脑知识,还是跟儿子学的。儿子小学六年级时上电脑班学习,回家后就来教我。周平的同事告诉我们,厂里最早的两台电脑、30多个同事的电脑,都是周平组装的。周平还用自学的电脑知识编程,为公司网站设计网页,那漂亮的页面让人不能相信,那是出自一个整日与机器打交道的人的手!
杭二棉破产重组时,周平曾经有4个月时间下岗,之后因为身怀技术重返岗位。这期间的一段生活,由周平亲自为我们“揭密”——“我在一家歌舞厅当音控师,还因此写了一部小说,以自己为原型,写下岗打工的故事,写歌舞厅里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
    当我请教周平,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工人时,周平很坚定地说,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不能只想着赚几个钱混日子。学习是永远的,新的技术型工人一定是学习型的。
    周平的成长经历耐人寻味——从最初的辅助工到现在的技师、高级工程师,撰写国内最权威的棉纺专业书,设计和制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精密机器。我曾经试着探寻:是什么力量,把一位普通工人送上成功之路?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采访完周平我找到了答案:知识改变命运。


(丁雄英  张坚申  胡大淼)


 
 
 
勇立潮头  敢为人先——记杭州市劳模、浙江昆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哲华
 

    这是一个建筑行业的神话。
    浙江昆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国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创建于1959年1月,其前身是杭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历经40余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尤其是近10年来,公司从过去市属企业中的“小弟弟”,一跃而为全国500强企业。1994年,该公司的施工产值只有1个亿;1995年,施工产值到了1.8亿;2000年,连续4年在杭州建筑企业中产值一路领先的同时,首家突破5亿大关,职工年均收入达2.27万元;2001年,产值达6.5亿,成为杭州建筑施工企业中首家获得“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殊荣的企业。职工年均收入又增加30%,在杭州建筑施工企业中排名榜首;2002年,成为首家杭州建筑行业施工产值突破10亿的企业;2003年,该公司的综合产值高达25个亿,其中施工产值达15个亿,利润15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3万元。近年来,该公司荣获全国康居示范工程1个、“钱江杯”8个,“西湖杯”20多个,列入杭州市综合实力企业20强,全省39家骨干企业之一,连续7年名列杭州市建筑企业第1名。
    创造这个神话的人,就是浙江昆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叶哲华。


实干显才华

    叶哲华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实干型企业家,他的能力是在他当施工员时就显露出来了。那时候,叶哲华所负责的工程无论质量和进度都领先于其他施工员。他当施工员的朝晖六区住宅工程,一个月造了三四层,轰动了整个杭州建筑界,被誉为“深圳速度”。叶哲华被传为“神人”,获得金奖,经常被媒体追踪,引起了建筑行业和公司上层的关注。
    1986年,公司承接了第一个省重点工程——杭州东风丝绸厂建设任务。
    当时,这家厂是杭州市丝绸企业的一块牌子,厂房图纸都是德国人设计的,精度和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万平米的工程,又是省重点工程,该公司从未尝试过。做好这项工程就能打响企业的牌子,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公司领导想到了叶哲华,让他当工程的总指挥。那时,叶哲华还在翠苑小区工程当施工员。这下公司里可炸开了锅,只是一名普通施工员的叶哲华,怎么会将总指挥这个重要职位给他。他能行吗?如果搞砸了谁承担责任?但公司领导用人不疑,坚持让叶哲华来干,因为叶哲华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经过日夜奋战,叶哲华很顺利地拿下了这个工程。工程质量优良,并提前几个月交付使用,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德国专家的肯定。
    1988年,公司又接下了一个杭州市重点工程——省少体校建设任务。这个工程的特点是时间紧、技术含量要求高。
    这次实行对内招标。谁都知道这个标的分量,谁都知道这个标的风险,还是施工员的叶哲华仔细地研究了工程,又一次地站了出来。他根据施工要求采用钢绞索高空后张技术,特点是有20至25米的大跨度,这项技术施工难度很大,在当时还很少有人用。为抢进度,他们通宵达旦地施工。叶哲华安排技术骨干上前夜班,自己上后夜班。可实际上,叶哲华整个晚上都在工地上。工人们说他“都不要命了”。就在“都不要命了”的叶哲华指挥下,这个工程最终完成得极为漂亮。工程创下了两个第一,杭州市一位副市长赞叹不已。叶哲华被破格提拔为第二分公司经理。
    在叶哲华担任第二分公司经理的4年期间,无论是工程质量、进度、产值和利润,在全公司8个分公司里年年都名列第一。
    1994年,公司要提拔两名副总经理,4名人选中叶哲华是唯一一位全票通过者。
    1995年5月,公司总经理调任,叶哲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干就要干好


    叶哲华有句口头禅:“干就要干好,干就要争第一。”当上“一把手”,叶哲华更忙了,他却说自己喜欢忙,这样充实。叶哲华不抽烟,不喝酒,不搓麻将,不会跳舞,就喜欢工作。公司职工说他是“工作狂”。一名中层干部说,有次,叶总深更半夜打来电话,询问事情,把他吓了一跳,还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可想而知,叶哲华工作起来废寝忘食,而且处理事情不过夜,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明眼人都知道,在叶哲华30多年建筑生涯里创下了业内的许多第一,是与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
    叶哲华上任的当年,利润比上年增长了60%,在杭州市建筑行业排名第一。之后的几年里,公司年年以30%至50%的经济增长速度递增。
    体制不顺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叶哲华为此经常苦思冥想。1997年5月29日,当时江泽民同志就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着重提出了国有经济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的思路时,叶哲华豁然开朗。叶哲华率领班子成员北上济南、南下东阳等地取经,决定向产权制度改革突破。
    1998年3月28日,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杭州市建筑业首家股份制企业。
    体制理顺了,产权明晰了,公司市场空间立即拓展到上海、安徽、宁波、温州等地,灵活的机制使企业如鱼得水,实力大增。但叶哲华清醒地认识到了新机制下存在的弊端,公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营规模不够大、多元投资机制不够健全、经营班子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备、分配机制尚不完善等。剔除这些弊端,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1999年12月,以公司为母体的企业集团成立,集团扩展了市政道桥、房产开发、建筑监理、建筑设计等相关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多元经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非昔日可比。
2001年,公司调整股权结构,让经营者持大股,经营骨干多持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上,公司又抢吃了头口水,成为杭州市建筑企业中首家激励和约束机制到位的企业。
    2003年12月,公司又走出更大一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企业整体改组为浙江昆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争取3年内上市作准备。
    由于显著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公司曾获得国家建设部、浙江省、杭州市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做事先做人


    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归根到底是体现在于公于私的态度问题上,体现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叶哲华说,做人如果说没有私心那是不客观的,但对公的事胆子要大,对私的事胆子要小,无私就能无畏。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少企业常常为了一些问题是集体讨论决定还是老总拍板纠缠不清。而在该公司,这早已不成问题。叶哲华认为,领导只要出自公心,没有私心,企业任何重大问题完全可以摆上台面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叶哲华当老总10年来,凡公司生产经营、重大改革、重大投资等重要决策问题,都是经过公司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交职代会审议通过。
    2000年,公司为要不要上房地产开发,内部争议较大。叶哲华组织班子成员和有关人员实地考察,并先后召开公司董事会、经理办公会和职代会认真讨论后,最后决定投资开发房地产。果然此后的杭州房地产骤然升温。该公司的云天房产运行几年来,收入颇丰。
    这不过是该公司集体科学决策的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民主管理的指导思想下,公司领导班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得到充分的增强。
    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知道,叶哲华的礼是送不进的,也是不用送的。
    有一次,一名包工头为了想在该公司承揽工程,就把1万元现金送到叶哲华的办公室,叶哲华见状勃然大怒,警告这名包工头,如不把钱拿回去,从此断绝业务关系。这名包工头只得把钱收了回去。还有一名包工头的办法是将5万元现金扔在叶哲华的办公桌上就跑。叶哲华及时将钱上交到财务,并从此断绝与对方的一切关系。叶哲华经常以“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告诫党员干部,要大家“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如今与叶哲华打交道的人都知道,给叶哲华送最好的礼就是实实在在抓好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由于他自身过硬,公司班子成员和各管理部门也都清正廉洁,抓好管理,使联营单位真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有生力量。
    不少业内人士都说,浙江昆仑建设集团公司的干部职工充满奉献精神,特别能吃苦,这要归功于历届领导的倡导,也归功于叶哲华的身先士卒。在他的身上真正体现了“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的事,自己带头做好;要求干部职工不做的事,自己带头不做”的原则。昆仑集团公司党组织经常组织党员义务劳动,作为公司最忙的叶哲华从未缺过一次。公司多年来坚持领导休息日值班、夜间值班制度,他从不马虎,次次坚守岗位。要说提早上班,延迟下班,对叶哲华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2000年,叶哲华爱人住院开刀,他没有惊动任何人。爱人手术后,叶哲华连续4个晚上在医院陪护,白天他照样以惊人的毅力投入工作。
    叶哲华严于律己,对职工却无比关爱。
    叶哲华每年都要将退休的职工请来,或上门看望他们。昆仑集团公司有40多名退休职工住在东阳偏远山区,叶哲华两年一次上门慰问雷打不动。2001年退休职工张兴标病重住院,因为做手术的预后情况不佳,有关同志为此犹豫不决,叶哲华知道后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花百分之百的力量进行抢救。”
    对待民工,叶哲华也是关爱有加。昆仑集团公司的“民工学校”早已名声在外。春节前夕,叶哲华贷款上百万元解决民工工资问题。有合同的民工,百分之百加入工会。叶哲华说,做事先做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无私奉献的一份爱心。这就是现代企业家做人的起码准则,你心中装着职工,职工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企业才有凝聚力,这样企业就会无往而不胜。
    企业改制后,该公司仍然坚持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每年都要进行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在历次测评中,叶哲华的优良率都是100%。
    叶哲华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家、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杭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高海伟)
 

  浏览次数:1424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