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剪纸梦
-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了当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本人作为多年从事传统手工艺——剪纸的“匠人”,借此机会谈谈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有学者专家总结了在当下这个工业化时代,一个匠人应该具备的20个特质,其中第二条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新的创造”。这是我特别认同的,也是我剪纸创作的一贯追求。
中国传统的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撇开文字记载,出土的剪纸实物证实1500年前剪纸作为实用装饰品已经广泛普及。剪纸在普通百姓或艺人手中代代传承,薪火不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入选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剪纸一直扮演着应景的实用美术角色,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礼花、刺绣花样及丧葬用品等,这与现在剪纸创作主要作为一种视觉美术的“剪纸画”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剪纸的创新是我们这一代剪纸艺术家的重要使命,如何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剪纸从民间的一种装饰美术得到一个提升。
这里我想通过两个实例表述一下我的创作理念。
第一幅《桐君春色》,这是一幅表现桐庐最具标志性景点——桐君山的作品。题材确定后,在构图上遇到问题:如果用传统单色剪纸技法很难表现江南的青山绿水;如实表现桐君山的山势,作品也缺少装饰感。几易其稿,最后,大胆借用了套色版画的表现方法,运用两个邻近色块的对比,表现了江南春色的神韵,整个构图又使用团花的结构。使作品既新颖又具有剪纸的特色。作品完成后得到专家、群众的好评,美术史论大家王伯敏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民间剪纸史》中,收录了该作品。他在后来的多部著作中,也反复介绍了这幅作品,可见他对这一作品的肯定。这一作品多年来一直被桐庐电视台作为新闻节目的片头背景图案;几家设计公司也用这一作品作为设计元素设计了不少产品,在桐庐广泛传播。

第二幅谈谈剪纸长卷《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过程。
2010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两段作品合璧的问题,艺术界掀起了《富春山居图》热。在这一热潮下,王伯敏先生提议创作剪纸长卷《富春山居新图》,桐庐文化馆成立了创作团队。
传统民间剪纸一直以小幅、意像图案为主,而剪纸长卷决定有别于写意的《富春山居图》,而学习叶浅予先生的《富春山居新图》较写实的表现方法,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创作难度。为此,创作团队沿一百多公里的富春江两岸多次采风写生,实地考察。由本人执笔创作,经数稿,由小到大,历时半年,在团队的合作下终于完成。作品装裱完成后,亮相“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杭州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剪纸长卷《富春山居新图》高40厘米,长18米。2011年8月30日至9月6日,桐庐县文化旅游代表团跨越台湾海峡,参与第三届西湖和日月潭“两湖论坛”等活动,剪纸长卷《富春山居新图》在台湾展出。王德林随团参加活动。
学者在表述工匠精神20个特质的第八条是:“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我从事剪纸创作已三十年余,取得一点成绩,社会给了许多荣誉。今后,我会一如既往把剪纸当成毕生的事业,希望有更好的作品问世;有新的突破,使剪纸这一民间艺术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的剪纸梦,我的中国梦。
(王德林 夏银海)
浏览次数: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