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中不断磨练出的中坚
-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盛夏时节,杭州名人纪念馆的办公室外不停地传来知了聒躁的鸣叫声,仿佛想提醒身处空调凉风下埋头工作的人们,外面世界的炎热。宣教陈列部的门外响起一阵敲门声。“请进。”随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一位衣着检朴的女子侧身站在门外,黝黑的脸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身上的衣服微微有些汗湿。“您好!我是前两天联系过来实习的,我叫张敏。”“先进来吧,外面热。”女子有些犹豫,难为情地说道:“不好意思,因为家里没人,我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果然,她手中正推着一辆婴儿车,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熟睡在婴儿车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敏,一个实诚的母亲,同时也不免让人担心她日后在工作中会不会因为家里的牵绊而受到影响。
2012年博物馆学硕士毕业的张敏正式成为杭州名人纪念馆学术研究部的一员。当年2月,刚入名人馆工作的张敏因为良好的博物馆学功底,被交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参与章太炎纪念馆二期工程,作为学术研究部的一员,承担馆内文物库房搬迁的任务,这也是章太炎纪念馆二期工程中的重中之重。张敏刚到工作岗位就立刻进入工作角色,她和学术研究部同事一起,对全部的馆藏文物进行盘点并对各类藏品账册进行了全面梳理,为下一步库房管理打下基础。同时,全程参与了库房藏品分类整理、打包、装箱等工作,确保了文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在工作中,她不断克服困难,甚至和男同事一起承担搬运重物的重劳力工作,亲力亲为,体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
在2014年章太炎二期工程完工后,张敏又承担了文物回迁和保护管理的工作,从5月开始,按照“分批回迁,确保安全,加强管理”的总原则,名人纪念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文物库房回迁工作,藏品分4批次,于9月26日全部安全运回名人馆库房。这一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张敏不辞辛苦,跟随着负责文物安全工作的分管副馆长和部主任,一次又一次地运输文物,并做好入库工作。从8月至12月的5个月间,名人馆在浙江省博物馆的专家指导下分11批次对馆藏藏品进行分批、分类消毒处理。张敏又和部主任一起奔波于名人馆和浙江省博物馆之间,确保了文物在消毒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博物馆同行的充分肯定。
在完成文物库房迁移和回迁这项重要工作的同时,张敏又接到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章太炎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以种类繁杂为特点:碑拓、手迹、书信、青铜器、钱币、印章、玉石、瓷器、文房……张敏一边整理,一边学习,遇见不明白的问题求教同事、同行、学者,以“强迫症”的态度认真对待普查工作,确保每一项录入数据无误。在数据上传的最后阶段,为了保证数据上传顺利,必须在凌晨网络空闲时将数据打包上传,张敏家中还有一个年仅六岁的孩子,每天晚上,她一边管着孩子,一边在家加班加点完成上传任务,工作最晚的一次到凌晨3点,她仅睡了三个小时,就又到单位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除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以外,张敏还承担了研究部的许多工作。名人馆的学术研究部是一个关键部门,一个博物馆的专业工作大体分为收藏、展示、研究、宣教四项,而学术研究部承担了名人馆的收藏、展示、研究三个环节的工作,即包括文物征集、文物保护管理、展览策划、陈列布展以及部分宣教工作。在文物征集、名人讲堂、文物保护、陈列布展等方面,张敏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并不断在工作中学习充实自己。仅名人讲堂,她就承担了观众报名、现场签到、后期材料整理等主要工作,并且摸索出一套名人讲堂工作的基本流程,整理为制度。除此之外,张敏还积极参与馆内的学术研究工作,她承担了2015年出版的《杭州名人小丛书》中的两册的主要编撰工作,成为名人小丛书系列中撰写稿件量最多的人,她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馆藏章太炎文物研究和馆藏张苍水清抄本《奇零草》研究这两个课题,参与《馆藏章太炎先生藏金石拓集》、《馆藏章太炎书信集》和《奇零草》影印本三书的编校工作,特别是区(局)组织编撰的《西湖楹联集萃》一书,张敏负责联系专家学者、整理材料,反复核对书稿,为书的最后出版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在名人馆近年来的一些重要展览:《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汉唐遗绪 魏晋风骨——纪念章太炎先生诞辰145周年系列展》、《“观照世相,融合中西——馆藏〈蒋兆和画册〉中的世相百态”展》中,也都可以看到张敏忙碌的身影。
五年多的工作经历,张敏逐渐成为名人馆“最忙碌”的人之一,她承担的工作量不仅是学术研究部最多的,甚至在全馆都是数一数二,她不断从工作中学习、磨练,逐渐成长为名人馆工作的中坚员工,为名人馆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汗水和努力,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她以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实践着一个博物馆人的理想,诠释着博物馆基层工作中所需的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为西湖名人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不遗余力。
(钟旖旎)
浏览次数: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