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工匠:朱乃松的一颗茶人心
-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0日
当春天还乍暖还寒,当细雨纷纷的清明节蹒跚而来,我们知道,杭州最美的季节,已经到来了。美的不止是景,还有空气中似有若无的清茶香,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这是西湖龙井的香气。
西湖龙井,单单念出名字,唇齿间都能感受到茶香徐来的清新味道,以西湖龙井名誉天下的杭州,也早已经被打下深深的茶文化烙印。
品茶,考验人的品味,而炒茶,就是磨炼人的意志了。今年的茶忙时节,在梅家坞有着50年炒茶经验的朱乃松师傅身上, 我们看到了匠人的坚韧与心性,感受到了一颗炙热匠心的跳动。
在梅家坞,我们见到了朱乃松师傅,茶能养人,也许是真的,今年67岁的朱师傅身形修长,精神抖擞,岁月似乎仅仅只改变了他的外貌而已。
一方桌、一壶茶,便是梅家坞人最真诚的待客之道,茶香氤氲而上,使人瞬间忘了外面的车水马龙,仿佛置身桃源。朱师傅说,炒茶最讲究力道,轻了,茶叶不成型,色泽不好,形状不好,味道也不好;重了,茶叶子全碎了,更加不行,个中力道的轻重缓急,全靠一双手和五十年的经验。
不仅力度,温度也是相当有讲究,朱师傅说,上好的西湖龙井干度是96%左右,市面上普通的浙江龙井在88%左右,别看仅仅相差了8个度,却有天壤之别,干度精确的西湖龙井体现在一个“绵”字上,不软不硬,没有几十年的炒茶经验,根本炒不出来,现在是茶农最忙的季节,朱师傅家连他两个炒茶人,有时要忙到凌晨2、3点才能休息。
什么是茶人?不骄不躁,不急不缓,犹如这手里炒着的茶叶,火候一到,便水到渠成,炒茶需要一种境界,有一颗匠心的茶人,则又是另一种境界了。
来朱师傅这的客人要炒茶叶,有的要求形状漂亮颜色翠绿,送人好看,有的对样子没要求,颜色要深,泡起来香,其实我最喜欢炒的茶叶是绿中带黄,形状样子好看,回味又好,也最考验手上功夫,看天,看经验,不同时间采下来的茶,晴天雨天的茶,怎么炒都是不一样的,茶是死的,人是活的。
朱师傅的手和其他手工艺人一样,黝黑、粗糙,布满了老茧,沉默地向我们述说着五十年以来的经验与不易,朱师傅说,很大一部分是炒茶炒出的血泡,让老伴一个个挑破结痂。
做好东西,一定要好材料,作为炒茶人来说,原料是一切的根本,朱师傅家的茶地,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古时百户为一里,当年在分配茶田的时候,老朱家挑选了狮峰山上最高的400亩茶地,保证了茶叶的品质,除了茶忙时节,朱师傅几乎每天都要换上平底保暖鞋,爬40多分钟的山路,去探望这些“老朋友”,“辛苦是辛苦了点,但是我们老朱家出的茶叶品相好,味道正,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朱师傅家四代种茶的经验,给了他十足的底气。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吃了一辈子茶叶饭的朱师傅,从没有想过其他营生,“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只会炒茶,也只想炒茶”,这大概是朱师傅对这份手艺的热爱,对这片土地有着旁人无法体会的情感吧。
问起朱师傅是否有看中的传承人,他摇了摇头,“现在像我儿子这样的小年轻都不想学喽,怕苦。”
“总归是有希望的,中国人喜欢享受,喝茶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只要有人喜欢喝茶,就会有人去种茶、采茶、炒茶,这个道理,总不会错的。”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里,“快”似乎成了风向标,而“慢”渐渐成了一种奢侈,一种向往,精雕细琢的时光与我们渐行渐远,幸而还有朱乃松师傅这样的匠人,守着一方土地,保持着一颗匠心,才能让我们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陈姌)
浏览次数:1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