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会90年系列广播剧(四)
夫妻“劳模”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5日 来源:杭州之声
倾听历史回声,唱响劳动光荣,10月11日起,杭州市总工会与FM89杭州之声联合推出杭州工会90年系列广播剧。本文为第四篇,讲述了杭州一对夫妻劳模的故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杭州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姿态,兢兢业业,艰苦奋斗;这其中就有一对“夫妻”劳模,男的叫姚方伯,女的叫沈金娣,都是杭州市最早一批劳动模范。50年代的劳模,几乎都是来自一线的工人,衡量劳模往往有两个标准:一是加班加点、吃苦肯干、无私奉献,二是技术革新、增产增效。
沈金娣当上劳模,就是符合第一条标准,她是一名挡车工,早上很早走着去上班,上班一做就是12小时,吃饭也是车间里吃的,工作中不停钻研怎么可以做得快些,更快些。
1951年,沈金娣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那一年她才17岁。在全市的劳模大会上,她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个小伙子扶住了她。小伙叫姚方伯,跟沈金娣是一个单位的,俩人一见钟情。
姚方伯,1929年生,上海人。1947年念完高中进了杭一棉,当上了维修工。虽说一心想在技术上干出点名堂来,但老板压根不把他这个工人放在眼里。
解放后,当家作主的小姚,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厂里的新清花车间刚刚建好,而旧车间的清花机生产的棉捲不好。于是小姚决心在搬迁之前,将其改造,经过了120多天加班加点的苦干,2套单程清花机终于改造完毕,技改后的清花机一方面设计了自动停车开关,从而纠正了棉捲厚薄不匀,大大提高了生产品质。同时,他又开动脑筋,又改装了喂棉调整装置,节省了管理开关的人工成本。
一家都是劳模。姚方伯还是杭州市第一位全国劳模,全凭他技术革新的本事评上的。婚后的小俩口,干得可更欢了。
小沈的挡车工技术越来越高超,她开始“扩台”——人家管一台机器,她可以管两台,甚至三台。
小姚的贡献更是了不得,当时设备落后,在棉纺车间,棉花变成棉纱,会产生大量棉尘,戴着口罩帽子还很容易损伤身体;小姚钻研好久,改进了清棉机的吸尘装置。从此,车间里扬尘大减,惠及每个工人。工人在中午没处热饭,吃的都是冷饭冷菜,小姚觉得心疼,利用厂里多余的废旧零件,将热水汀改造成蒸饭锅。从此,车间里有了热腾腾的饭菜,工人们不再用冷开水泡饭吃了。姚方伯也由此走上生产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