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次资质认定考试举行 失能人员的照护将更专业更规范
“长期照护师”是个啥新工种?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8日
护理员轻轻帮失能老人翻身、叩背,清洁身体、锻炼肢体功能……这不是普通的护理服务,而是一项新职业工种的日常。
省内首次长期照护师资质认定考试近日在杭举行,合格人员将于12月中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我省首批长期照护师,为我市享受长护险待遇人员提供高质量照护服务。
作为今年的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杭州长护险持续提质扩面,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长护险参保人数达1190余万人,累计为2.6万余名失能人员提供照护服务。这一暖心民生政策,帮助精准化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95%的考生来自养老机构 长期照护师的技能要求更高
实践操作考点,14间考站被布置为模拟失能老人的各类生活场景。考生需在45分钟内为模拟失能老人进行翻身移位、进食辅具指导、应急处理、生命体征测量等8项操作。从操作技能到人文关怀,每一步均被纳入评分范围。
记者了解到,此次考试分闭卷机考和现场模拟操作,全市共200余人报名参加,其中30至50岁的考生占比达56%,95%的考生来自各类养老机构。
“报完名,我就到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加了理论和实操培训,更系统掌握了医学护理知识和生活服务技能,希望能通过全省首批长期照护师考试。”考场外,有着5年长期照护服务经验的杭州考生章苏迪自信地告诉记者。
已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多年,为什么还要来参加培训考试?
“这一行除了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还要掌握医学护理及心理知识等,在家庭、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为失能人员提供服务,必须经过培训认证。”章苏迪举例,如面对心脏骤停、误吸误食等情况,一名合格的长期照护师可在120到来前进行院前急救。
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杭州一线长期照护师缺口较大,且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等问题,长期照护师认证将破解这一困境,通过规范化考试筛选专业人才。
这一新工种需具备的技能要求与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等其他职业有一定交叉,但在工作对象、工作内容、服务标准、能力要求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简言之,他们需要掌握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协助失能人员“体面”生活。
申报门槛不高、待遇相对不错 职业标准有三个等级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4200万人,长期护理问题成为不少家庭面临的挑战。相关技能人员“数量不足、技能不均”难题如何破解?
今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医保局发布首个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对长期照护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职业培训要求、职业道德等进行了规范。
在杭州,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培训正有序开展。
“年满16周岁、对长期照护工作感兴趣者均可申报,不设性别与学历要求。”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政策吸引了各类人员加入,包括职业院校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甚至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
此次考试共有30多名考生来自章苏迪所在的医养服务机构,平均年龄40岁,男女均有。这一新兴职业还吸引来不少护理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章苏迪坦言,长护师一个月服务8个客户、一天工作8小时,平均月薪8000多元,目前市场上照顾老人的住家保姆月薪约6000元。
从初级的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到中级的对症护理、心理照护,再到高级的疾病护理,长期照护师的成长路径规划清晰。
“按照人社部门颁布的国家职业标准,长期照护师分三个等级,其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要求依次递进,且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初级照护师需具备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应急处置、功能维护四部分职业功能;中级照护师需具备生活照护、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五部分职业功能;高级照护师需具备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四部分职业功能。
未来,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还将与人社部门联动,完善职业激励机制,促进长期护理保险民生项目高质量发展。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