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街道探索创新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8日
重点聚焦“小微散” 按下调处“快进键”
仁和街道探索创新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
近年来,余杭区仁和街道以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辖区小微企业、新兴业态、建筑工地项目日益增多,同时也带来重点领域劳动纠纷增加、案件调解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仁和街道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系列决策部署,创新多元化解机制,破解纠纷化解“难”、调解力量“散”、部门联动“少”等问题,为巩固“小事不出企业、大事不出工会、矛盾基层化解”的稳定局面贡献工会力量。
2022年,仁和街道共处置劳资纠纷案件778起,涉及调解金额2180万元,调解成功率在97%以上;累计处置“疑难杂症”47起;处置欠薪案件315起,追回欠薪金额483万元,综合处置率达95%。
一、组建专业协调队伍,“对症下药”解开纠纷“一团麻”。聘请村社退职工会主席、街道退职老干部、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懂法规、有经验、善调解的“专家”为工会协调员,调解不同领域的劳动争议矛盾纠纷。今年4月,刚上任的协调员立即投入工作,帮助两家建筑公司协调了民工工资问题,涉及民工21人、金额39.5万元;通过走访核实、电话联系、约谈双方当事人等方法,成功协调黄某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劳务纠纷问题;面对杭州某印刷有限公司工会上报薪资纠纷,及时介入,通过多次调解帮助职工拿到了3000元工资。
二、建立靠前调处机制,“闭环运作”啃下调解“硬骨头”。围绕“小事不出企业 大事不出工会 矛盾基层化解”的理念,进一步摸清辖区企业情况,对职工人数达到25人以上的应建会企业做好动员工作,实现组织、工作、服务“三个覆盖”,形成“信息报送-案件处理-回访反馈”闭环机制。企业工会接收信息先行调处,如遇难以解决的问题则上报至街道工会,由协调员出面调解,协调员不能解决的,再上报至区级工会处理。通过定期排查、分析矛盾隐患,主动介入,靠前调处等手段,2022年,仁和街道辖区内的建会企业发生劳资纠纷62件,其中通过企业工会调处33件,通过街道工会协调员调处23件,实现区级欠薪案件“零报告”。
三、创新联动调处模式,“一站受理”跑出共办“加速度”。坚持资源共享、业务共联、案件共办思路,依托“一盘棋联动、一站式受理”的模式,将“诉”的权威性和“调”的便利性有机融合,让劳动争议化解驶入“快车道”。形成“工商+司法+劳保+商会+N”联调机制,提升劳动争议处置效能;利用退休老干部、退职老工会主席等资源优势,组成和合调解队,协助做好劳资纠纷调解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重点关注疫情防控期间职工工资支付、休假等问题,通过工会公众号及时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2023年以来,仁和街道共成功调解案例389件,成功率达97%,99%以上在诉前得到化解。
四、加强源头精准治理,“未雨绸缪”筑牢和谐“强根基”。以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为工作主线,向各基层单位传达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要求,不断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提质增效。截至目前,仁和街道单建工会、村(社区)联合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签订率达100%,涵盖企业251家,高效完成了目标任务。制定实施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方案,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可度,2023年,共有14家规上企业完成能级工资签订,较2022年新增12家,街道总工会积极做好指导,帮助企业从自身经营实际出发,切实完善职工薪资提升通道,包括设立成材率提高奖、辅料利用奖、人才职级制、技能津贴、学历津贴等等举措。如建会企业杭州淑洁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健全完善薪酬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发明专利奖、带徒津贴,让职工更加注重创新创造,不断完善自身技能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以师带徒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该企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以来,职工平均工资提升5%,离职率降低2%。能级工资的签订也让职工吃下定心丸,更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有效降低了职工因薪酬问题产生的投诉与纠纷。
(余杭区总工会供稿)
浏览次数: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