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 舍小我为大我 致敬每一位疾控战士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疾控人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使命在肩,冲锋在前。在家庭里,他们是子女、是夫妻、是父母;在疫情防控的前线后方,他们更是勇担职责使命筑防线的坚强战士,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更守土尽责。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爸爸妈妈们
“咱们女儿被判定为次密接了。”收到丈夫消息的刘牧文,面对一分一秒都不容懈怠不容推迟的工作任务,却没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跟孩子好好视频对话。从7号接到应急命令赶往上城区进行风险排摸、核酸采样开始,她已经进入了陀螺一般的工作状态,没回过一次家。“任务太紧急了,我们都在抢抓时间。”好在疫情发生以来,刘牧文就一直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科普,两个孩子很了解整个过程,还是学校的小小防疫宣传员,经常会给同学们科普防疫知识,被判定为次密接也不慌张。
张学潮是流调专班组的成员之一,也是一位两个月大孩子的爸爸。孩子刚打完疫苗,身体不好,经常哭闹,也吃不下东西,争分夺秒忙于流调和密接排查的张学潮只能默默心疼,披星戴月的工作状态让他抽不出一点时间来帮忙照顾,压力全在母亲和妻子身上。“通常是清早孩子还没醒就出门了,凌晨1、2点钟到家孩子早已睡着了。”
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爸爸妈妈们,尽管早出晚归的应急日常让他们感到对孩子们有所想念,有所亏欠,但他们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专业担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职责所在,须臾不误。
此刻容我稍作休息,“尽快回到岗位!”
12月11日早上接到应急通知的罗军,此刻已经熬了好几个大夜,7号当天刚结束12小时电话问询一刻不停的值班任务,紧接着他就开始了现场流调和次密接排查工作。每天高度紧绷的应急状态和高强度的工作总量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但一放下电话,他又火速骑车赶往单位,大冬天出了一身汗。抵达单位坐下来,罗军身体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喉头水肿,休克疲软,意识模糊,血压一度测不出,情况紧急,而此刻办公室的其他同事都已经外派应急处置。短暂清醒过来的他拨通了同事电话,随后被救护车紧急送往医院。
同样是12月11日凌晨2点多,刚刚与公安对接完数据的杨旭辉感到身体不适,紧急赶往急诊。从7号开始,她就全速奔波在各方前线,从拱墅到萧山,到上城,再到余杭,一刻不停在前线流调,甚至一天要转“战”两个地方。过度劳累最终使她的身体发出抗议,只能被迫在家休养。
“前期治疗及时,现在身体已经恢复得可以了,问题不是很大,尽快回到岗位。”面对高负荷工作,每一位疾控战士们都在咬牙坚持,肉身疲惫,精神却始终昂扬不屈。还有许多像罗军这样暂时倒下的医务工作者们,心里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信念:此时此刻稍作休息,希望尽快回到岗位。
有一种浪漫叫做与你并肩作战
刘艳是本次疫情防控流调专班的首席流调员,负责两位新冠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作为组长,她同其他专班负责人一样,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全面把控方向,落实组内人员分工,解决排摸过程中的疑难点,与政府、公安、社区、区县疾控和区县防控办等各方力量沟通协调,还要将疾控数据信息与公安数据信息对接,确保万无一漏。作为免疫所所长,她同时还要全面把控科所业务。高强度的工作已经让她的耳朵流水流脓,一边几乎听不到声音,但每项工作都需要她把关,她一刻也停不下来。她的丈夫俞骅,是中心实验室基因组负责人,主要负责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一进实验室往往就是8个小时。两人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即便在同一单位也经常见不上面,只能在微信里关怀问候。
郑之北是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工作者,一有新冠病例样本送来就得进实验室,一开始值班就是24小时不能歇。她的丈夫是省疾控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者,一个星期前刚刚逆行支援上虞,夫妻俩忙起来连电话也通不着。“但这些都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的。”战斗在一线,这是他们的默契和共识。
在疫情防控的战线上,像这样的夫妻档还有很多,宋凯、刘仕俊、王骏……他们都是首席流调员,他们的妻子也都是疾控工作者,都在“战”疫一线上齐心协力,共同奋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并肩作战是属于他们的浪漫誓言。
“正是这一个个背影,筑成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坚固堡垒。他们是干旱时落下的甘甜雨露,他们是挡住洪水的坚实堤坝,他们是大火时的一场大雨。”这是郑之北的孩子在作文《背影》中写下的感受,也是对疫情防控当前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们的真诚夸赞。
(严敏)
浏览次数: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