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工人文化宫联合浙江图书馆举办《我的诗篇》观影阅读分享会
-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7日

5月15日下午,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和浙江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我的诗篇》观影阅读分享会在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文体楼五楼“植书+”职工书屋举行。当天杭州的气温最高达36摄氏度,却依旧挡不住100多位书友来参加观影阅读分享会的热情。
下午两点整,书友们首先一起观看了纪录片《我的诗篇》。这是在编辑《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的过程中,同步拍摄记录的6位工人诗人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忙碌于幽深的矿井与轰鸣的流水线,饱经人间冷暖的故事。影片曾荣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
观影过后,阅读推广人劳月老师分享了他对《我的诗篇》的感受。他认为,《我的诗篇》里这些诗歌具有为底层立言的意义和历史证词的价值,是一部以工人视角书写的关于当代中国转型的社会史诗。观看和讨论《我的诗篇》,倾听真正属于工人的声音,重新认识新时代的工人,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他们才是“中国奇迹”的创造者。没有了他们,所有大都市的繁华将不复存在。
此外,主办方还邀请了工人诗人刘景洋为书友讲述他从事诗歌创作的体会。刘景洋曾经是一名工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省、市、县级报纸杂志发表诗歌作品,其间多次获得奖项。著有诗集《短歌集》,致力于诗歌与命运、人生的探索。
刘景洋说,他和《我的诗篇》里的工人诗人们一样,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以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三班倒的繁重工作之外,依旧坚持自己的诗歌写作。用一个星期的伙食费去买《泰戈尔诗集》。这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一个精神寄托和追求。后来,公司发现他的写作特长,把他抽去搞宣传,当秘书,从事公司的管理。他告诉书友,正是诗歌创作,改变了他的命运,造就了他的成功。

在最后的互动讨论环节,书友们踊跃发言,一度出现了争抢话筒的火热场面。书友们对工人的现状,诗歌的现状,以及诗歌与人生的关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第一次看《我的诗篇》记录片,刚开始没有很深刻的感受,后面却热泪满面。诚如邬霞所说,‘诗歌最能抵达人的灵魂’。诗歌应是灵魂的浅吟低唱,是灵魂最直接的表白。”一位书友发表感想。说罢,她还现场动情地分享了最打动她的一句诗歌:“爸,我越来越像你了,只有头发区分了你我。”
活动结束后,还有一些书友意犹未尽,继续和两位嘉宾交流自己的感想。
《我的诗篇》就是这样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让大家看到了过去所忽略的社会层面。劳动者不仅应该保持足够的自信,超越自卑心理,找到自我价值,同时更应该清醒认识和勇敢面对现实,不断用知识和技能充实和提高自己,战胜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成为新时代的力量源泉。
(杨婷婷)
浏览次数: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