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工作室”让创新精神在杭州交警中流淌
-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老炮儿工作室”近日被市总工会授予“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月26日上午,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书青,市政法工会主任金蕾等一行4人到支队为老炮儿工作室授牌。支队党委委员、副支队长、工会主席闫春雷、支队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蔡奕以及支队工会、老炮儿工作室负责人参加授牌仪式。
2020年5月19日,杭州交警“老炮儿”工作研究室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负责人的周海淞,是杭州交警的“智囊团”“研究库”,在“传帮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精雕细琢 铲除隐患
“排除隐患就等同于拯救生命”,这句话周海淞总是挂在嘴边。他一直把事故隐患治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通过分析近年交通亡人事故数据,他提出隐患治理中路段、路口、基地出入口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区别对待。比如路段方面,通过分析,发现斑马线隐患治理是关键。斑马线前停车线距斑马线过近,容易导致驾驶人来不及反应,造成交通事故。于是,他便从改善斑马线的设置及造型上下功夫,把斑马线停车线往后移,或采用阶梯式停车线以及二次过街“Z”字形斑马线的方法,消除视觉盲区。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漆化纵向减速标线、设置减速道钉等措施,提醒驾驶人、迫使驾驶人减慢速度注意观察。通过这些举措,从2016年至今,路段发生的亡人事故数呈断崖式下降。
对于路口的隐患治理,周海淞更是花了大功夫。他经常利用自己旅游的机会,学习其他城市关于解决路口右转问题的渠化方法,在路口一站就是大半天。家人有时会抱怨说,到底是出来旅游还是工作。有了其他城市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周海淞结合实际情况,成功设计出了两条减少右转机动车与直行非机动车冲突的方法。此外,他还要求在有大型车辆右转的路口设置右转弯警示柱、警示区,其中警示区用红色漆画材料铺画。这也被他打趣地称为“红地毯”。后来,因预防效果明显,大家亲切地将这样的路口设置命名为“海淞弯”。
直面问题 对症下药
在杭州交警拱墅大队担任大队长期间,辖区内渣土码头多,通行的工程车数量多、通行频率高,超载、超速、闯红灯、闯禁区等严重交通违法更是屡禁不止,行经道路上的扬尘难以有效控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2017年5月,周海淞想到了通过码头这个每辆工程车必须到达的“打卡点”为切入口,借鉴住宅小区“门禁”式方法,对工程车进行智能化管理。
周海淞带队经过多次调研,在充分掌握了工地(土方承包方)、工程车企业、码头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的基础上,会同区渣土办成员单位反复磋商,研究制定了《拱墅区工程渣土水路中转作业点管理细则》,进一步统一标准,明确了工程车进入码头的准入制度,并以区渣土办名义在全区发文。码头“门禁”系统实施以来,驾驶员的文明礼让意识增强,工程车违法行为总体下降,尤其是闯红灯、闯禁区等群众反响强烈的交通违法环比大幅下降,涉及工程车死亡事故也同比下降。同时,工程车车容车貌明显改善,抛洒滴漏情况基本消除。良好的实施效果为杭州交警后续开展的工程车“六定”(定车、定人、定路、定道、定时、定速)管理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主动作为 排堵保畅
“事故下降,畅通提升”作为杭州交警的第一目标,周海淞一直身体力行。在排堵保畅方面,信号灯配时对于曾任过科研所所长的他来说,更是行家里手。为了保证早晚高峰辖区各重点路口信号配时达到最优,他总是早到晚走。有时饭点都顾不上,在大队分指挥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周海淞总结出了排堵保畅的三种工作法:优化相位、相序、配时,调整路口渠化,抓综合。如上塘高架大关下匝道车流排队到主线是常态,因为下匝道与地面两股车流交汇、干扰,造成下匝道及地面车辆均不能顺畅通行,擦碰事故高发。为此他积极实践,并经反复试验,最终在匝道地面处设置了一组信号灯,通过与前方路口信号关联,及时有效控制地面车辆,减小了匝道处的冲突,确保了交汇车辆安全、有序通行。此外,周海淞还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良好局面,有效解决了一批之前想解决但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双赢的目标,老百姓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老炮儿”工作研究室的成立,不仅让周海淞的创新精神在杭州交警中流淌,更是“工匠精神”的有效传承。
(沈江安)
浏览次数: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