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刀光火影 钻研模具人生
-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1日

陈建国,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模具设计师,但在南方中金,名气可不小。47岁的陈建国从一名普通的钳工成为模具设计师,现在是余杭区百名技能带头人,拥有模具设计师、高级钳工等技能在身。
对工作勤恳务实
1986年,陈建国凭借着初级钳工证来到当时南方泵业(南方中金)做一名普通的工人,到今年已有30年,从一线工人到研发车间主任,他靠的是兢兢业业、敢闯敢拼、善于钻研的劲,这股劲激励着每一位员工。“在南方,我们有一个成功方程式,成功等于品德乘以能力乘以钻研,虽然我学历差一点,但只要是工作,他投入和努力超于常人,这样也可以获得成功”。陈建国明白自己学历低,想要让自己发挥价值,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和钻研。
“1998年,我们公司开发新型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简称CDL产品)遇到阻碍,因为产品生产工艺精巧,需要极其复杂的模具作为支撑,但需要的模具在过去水泵生产中从未出现过,阻碍了公司的研发进程。”他主动请缨,参与模具开发及试制工作,起早贪黑,经过不断的尝试,最终凭借着善于钻研的巧劲、勇于创新的干劲和扎实的实践拼劲,终于试制成功,这也为公司成为全国最早研发并规模化生产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企业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利用业余时间,陈建国自学模具的一道道工序,床头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模具设计图,床边堆满了各类模具设计书。为了多学技术,陈建国经常一个人钻进模具设计室研究模具的冲压,一钻就是几个小时。碰到技术难题,他会一遍一遍向老技师请教,并把处置办法详尽记录下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年近44岁的他,还是一如往昔,不断学习,在2014年7月取得了大专文凭。
对技术精益求精
2010年,陈建国带队主导推进“CDLA耐压筒车加工改进项目”,以减少人力,提高效率的目标,来提高车加工的合格率,节约成本100多万元。
有一次,陈建国带领团队成员在生产线做例行检查时,突然拿起一件模具说,这件模具存在着偏差,大伙围上去左看右看都未看出问题,陈建国要求必须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测。“偏差总和在规定范围内,符合检测标准”。大伙都松了一口气,但他坚持要把模具的精确度提升到99%,经过不段的调试,最终调整到专用仪器都不太检测得出来为止。
2006年,南方中金从ABB公司引进500万的激光焊机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但在近2年时间里ABB公司的工程师一直未调试好设备,不能用于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他临危受命,并保证3个月内解决问题。从未接触过激光焊机的他通过对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工件加工过程的不断摸索和学习,历经2个月,从不断失败到偶尔成功再到最终完成了调试工作,并交付生产。ABB公司的工程师也对他刮目相看并以“师傅”相称。
对技术乐于分享
在陈建国的心里,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南方中金转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抓技术、抓质量,这些都离不开每一位一线职工的素质提升”。除了严格要求自己,陈建国还很热心地把自己的工作心得和技巧分享给其他的同事。
陈建国认为,闷头做事是有一定弊端的,不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把自己的经验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别人可能会告诉你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陈建国的团队里,定期都会开展技术分享会,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一技之长。
除了技术分享,他还“名正言顺”地收了很多徒弟。希望他将个人的单兵能力转化为全班组的技能提升,培养更多高技术人才。这之后,陈建国承担起了技能带头人的角色,并制定专业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课程。同时,他还给每一位徒弟都下了一个“命令”,一定要在某一专项上超越师傅,跟师傅形成良性竞争。由陈建国带出了一组技能高手,很多都成了集团调试班组的“当家花旦”,有的更凭借技术优势转入了集团的其他系统。
陈建国说:“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是责任、勇气、创新的体现。经过我的手制造的产品就”镌刻“了自己的名字,是自己的代言品,我们不能单纯的想把活干完,工资拿到就好,更要把工作当成事业去经营,把工作当成家庭来照顾。
(张英 俞燕燕)
浏览次数: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