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工会90年系列广播剧(九)
三代邮政人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来源:杭州之声
倾听历史回声,唱响劳动光荣,10月11日起,杭州市总工会与FM89杭州之声联合推出杭州工会90年系列广播剧。本文为第九篇,讲述了杭州方文安一家的故事。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到处是网络,随处可见低头族,你有多久没有鸿雁传书?今天我来和您说的这家人就见证了新中国的通信行业发展。
1952年12月8日,21岁的方文安被组织上安排进杭州邮政局工作。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他清楚记得,当时邮件的运输方式比较落后,长途运输基本靠火车,而与火车站交接的运输工具是大板车。每天用板车把到站的邮件运到邮政分拣车间,是他进入邮政局后的第一份工作。老方清楚地记得,从火车站到邮件分拣处,一共要走1078步。
那些年,方文安每班都要分拣5000多封信,累得腰酸背痛、精疲力尽,但是很开心。“大家爱局如家,我们科年年都被评为先进,我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个人先进工作者。我们这代人,总是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金贵。”
老方的女婿也姓方,他叫方起发。
“邮政小方”是当时杭州郊区半山一带农民对刚参加工作时的方起发的昵称。70年代初,方起发被分到半山邮政局工作,当天就领到了一辆自行车,这在当时算是高档货了,不比现在一辆“宝马”差。他每天骑着那辆绿色的“宝马”跑近百里路投信报。农村的路况差,差不多早上5时多出门,到了傍晚才能回到单位,苦是苦点,但很快乐。记得有一对老夫妇,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个月初,他们都会站在门口等,如果有他们的信和汇款单,老两口都要激动半天。“儿子来信了,老头子。”看着老太太挥舞着手中的信跑远,那时候他的心里泛起阵阵暖意。“一封家书,意味着在外子女平安,意味着子女对亲人的无限牵挂。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重要,非常重要。”回忆起当年的幸福时光,方起发感触良久。
到了八十年代“邮政小方”娶了老方的女儿,生下了儿子方群辉,17岁初中毕业就进杭州市邮政局参加工作。“我那个儿子,可是我们家里的大文人,一天到晚舞文弄墨,画竹画鸟,除了本职工作,邮政文化的事儿,他可是忙前忙后,没少操心。”杭州邮票公司成立之后,小方被调去做集邮工作,每次新邮票发行,他都是用浙江的青田石手工雕刻首日戳。他雕刻的首日戳细腻、流畅,又有传统的金石味,多获集邮界好评。
方群辉的设计风格很有文化底蕴,受传统文化影响,设计的集邮品、封片等,风格朴素悠长,精致而显庄重。方文安很是为儿子的艺术成就和个人修为感到自豪,老人家说,“我们一家都是吃邮政饭的,邮政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贡献邮政那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老方的另一个外孙方国阳是学建筑设计的,但他最终也抵挡不住绿色的诱惑,2006年考入杭州邮政局工作。他被安排从事邮政营销工作。这是一个全新的邮政岗位,直白地说,就是推销邮政新业务,开拓新市场。
当他兴冲冲地回家告诉外公自己定岗的事后,方文安感触很深。“过去邮政局坐等业务上门,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如果还像以前那样坐等业务上门,邮政可能没饭吃了。”方国阳的观点外公也很赞同,那就是现代邮政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开辟新市场。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干邮政更加不容易,不仅要拼体力还得拼智慧,要脑筋转得快。
让方文安自豪的是,方国阳入行以来所干的工作,老一辈都没有经历过。杭州市开展“三评西湖十景”,他连夜写出策划书,与评委会沟通,推出个性化邮票册,通过邮票特有的“国家名片”功能,将西湖的美展示于方寸之间。方国阳参与设计的这套邮册一炮打响,成为杭州市政府对外宣传的重要礼物。
邮政发展得真快!这让老方感慨万千,其实又何止是邮政行业,在我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工人群众的努力付出!今年是杭州市工会成立九十周年,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杭州会更加美好,因为这里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共同的汗水!
浏览次数: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