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纪念杭州市总工会成立90年 系列报道三
“杭州工匠”与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来源:杭州日报
  随着时代变迁,每个时期的劳模呈现着不同的特点,不过,有一些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这些集中体现中国工人阶级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优秀品质,就是永不褪色的劳模精神。
  从“埋头苦干”到“创新劳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劳模价值从传统的“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转变,向为国家为民族创造“社会及经济效益”转变。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劳模精神永不褪色。
  无论是老一代的实干型劳模李裕银、徐民,还是新一代的创新型劳模葛小青、秦曙光,他们都是杭州的一线劳模,都是从杭州不同岗位中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作为杭州工匠,他们身上普遍体现出一种精神,恰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所说的:这种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锲而不舍、坚如磐石、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体现在工匠们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和高标准上。


  李裕银:
  工人工程师
  李裕银,全国劳动模范,曾任杭州制氧机厂副总工程师。3次被评为省劳模,1次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
  李裕银,1925出生在浙江瑞安的一个穷苦人家,很小就被父亲送到当地的一家工厂学钳工,“吃没得吃、穿也没得穿,工人还没有地位。”李裕银回忆说,几年后新中国成立了,工人阶级挣脱了枷锁,翻身做了主人,“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肯定不会知道,什么是翻身做主人的感觉。那种激动、兴奋、自豪,真没法说得清。”
  “每天干8小时活,工余也不休息,闲下来满脑子尽是如何才能提高产量、保证质量的念头。”李裕银说,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是为国家做贡献,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有一次,厂里接到了一批制冰机上的机体和汽缸的加工任务,那时钳工小组仍在用手工扳铰螺丝,效率低下,造成了大批部件积压,平时爱琢磨的李师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制作一部攻螺丝的机具。”
  经过不停地尝试和钻研,李裕银研制成了浙江省第一副“高速攻丝夹头”,连钻孔带攻螺丝工效比原先提高了20多倍,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解除了手工扳铰的笨重劳动。
  就这样,李师傅在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的道路上,越干越有劲。比如,他利用报废的六级气缸,革新成功高压水泵,为国家节约资金6万元。从1953年7月开始,他连续72个月,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改进工模具84项,超额3300余工时。1959年,李裕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徐民:
  自学成才的设计师
  1966年,徐民来到杭州东风印染厂,成了设计室的学徒工,这一年,他19岁。
  当时,杭州东风印染厂是省内唯一一家专做小额出口的丝绸印染企业,生产十分繁忙,对徐民他们这些搞花样设计的人来说,任务也很重,“每人每月要完成3个花样设计。”徐民却将目标瞄向了每月完成30个花样设计。为此,他付出了远超于常人的努力——规定7点半上班,他6点就到单位;中午别人休息,他在画设计图;到了晚上,加班加点更是常态。
  “笨鸟先飞”使得徐民奋斗三年的目标,终见成效。“打个比方,我设计360个,被选中一半就有180个,人家设计36个,就是全被选中也就是36个。这样一来,在丝绸花样筛选这道关口上,我的设计方案入选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江浙沪所有的设计员。所以,虽说我们厂是家100多人的小厂,但出口订单却在江浙沪排名第一。”就这样,1977年到1979年,徐民一直保持着别人10倍的月工作量。光这3年,就为国家创汇450余万美元。1980年,他获得了全国设计能手这一殊荣。
  几十年来,徐民以其新颖别致的设计风格,先后设计成交1000余只花样,为国家创汇800余万美元。其中39只优秀花样获纺织部一二等奖、省市四新产品设计奖和优秀设计奖。1990年,他获得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199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秦曙光:
  技术创新能手
  秦曙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叶装二班班长。40年来他一直在本职岗位上揣摩钻研、勤奋工作,使得专业技术炉火纯青,班组管理井井有条,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全班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年年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他的工业汽轮机转子装配、修整技术一直处于国内该领域的领先水平。该班组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杭汽轮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制造工业汽轮机的标杆企业。转子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相当于人体的心脏,每件转子都是在高温、高压、高速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我们装配的每台汽轮机转子都代表了杭汽轮的技术能力和装配水平,也体现着中国的水平。”秦曙光说。40年来,他主导的发明创新不胜枚举:“叶片辐射线调整”先进操作法向全国推广,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汽轮机动叶装配调整定位装置”获评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在全行业应用……
  他积极参与解决在实际装配中遇到的问题,在新机型,新材料的应用中开展技术攻关,并总结攻关结果,推行可靠稳定的装配方法。2015年4月,以他领衔组织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创新团队——汽轮机转子装配创新工作室。按照他的理念,成立这个工作室的目的,是把一批生产一线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专业技能人才聚在一起,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加强队伍建设,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葛小青:
  焊接创新高手
  见到葛小青时,他正在车间专门的技术交流区里给新徒弟传授他的电焊工拿手绝活:不锈钢环缝药芯焊丝焊接。自打2013年这儿被省市两级工会授予“创新工作室”后,这样的师带徒场面经常会出现。
  42岁的葛小青,是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名电焊高级技师。他有份简单却光亮的履历表:1994年技校毕业后,分配到杭锅容器车间工作。20多年来,凭着一身好手艺,从电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一直到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取得这些“头衔”时,他都是当时浙江省最年轻的获得者。
  “我们这行,不光要会苦干,还要懂得巧干,要有创新精神。现在许多项目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和应用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我们都是先做模拟试件,然后找大量资料研究。”葛小青说,一次,杭州锅炉厂接到了日本川崎重工的OG转炉余热锅炉订单。该产品的结构、形式在国内罕见。特别是焊口的位置,层层叠加,错综复杂,肉眼很难分辨清楚。面对难题,葛小青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模拟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葛小青一次性完成了焊接任务,还让公司提前交了货。精湛的焊接技术,赢得了日方企业的赞叹。如今该产品已成为杭州锅炉集团的拳头产品。
  2013年,他所在的工作室先后被省市总工会授予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杭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车间里的技能交流区,也是葛小青和徒弟们经常窝着的地方。截至目前,这个工作室已经完成十余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两个项目分别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QC小组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而葛小青的徒弟们,有的已经成为高级技工,有的在省焊工技能大赛中名列前茅。
  (邹毅 张晓燕 何去非)
  浏览次数:3252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