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零距离 个性服务接地气
-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东新街道“三力合一”打造最美家园


“年底我们财务忙着公司结算,根本来不及做工会的账。”“没事,交给我们账务中心。”“我们公司有职工住院了要报销医疗互助补助,不知道怎么办理。”“你们只要把发票、出院结算单原件,还有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交给我们,填好这张表,其余交给我们。”“我是金秋助学援助家庭胡定菊,我合同到期了,公司没有和我续合同,想找一份超市的工作,但我的腿脚不太方便,有残疾证。”“好的,我们帮你。”……每周二上午在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会接待无数位工会干部、企业职工,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就是东新街道特有的职工接待日制度——像家人一样面对面沟通,以换位思考零距离打造个性化服务。
东新街道位于下城区北部,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和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深入推进,辖区内的大型工业企业陆续搬迁,东新街道也正经历着由城乡结合部向中心繁华街区的全面转型。街道下辖130家基层工会,涵盖企业818家,工会会员18991人,规模较小的非公企业是街道辖区内经济结构中的主体,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分散、职工流动性大是当前基层工会的显著特征。为破解企业建会难、职工入会难、工会管理难、组织活动难等问题,街道总工会把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作为提高工会工作水平的长效抓手和根本保障,结合区域特点,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的运作力、执行力和亲和力,“三力合一”打造最美家园。东新街道总工会先后获得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浙江省党建带工建三级联创先进街道工会、杭州市工会送温暖活动和帮扶工作先进集体、杭州市乡镇(街道)工会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全面联动”提升规范化工会的运作力
以党建带工建为基础,充分整合街道劳动保障站、企业服务中心、安全办、民政帮扶等相关力量以及群团组织的业务优势、资源优势和经验优势,合力推进基层工会工作。
一是业务上交叉整合。通过劳动合同年检与工会组建工作相结合,就业帮扶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外来人口管理和流动会员入会相结合,履行社会责任建设与慈善公益、区域共建相结合,楼宇社区建设与新杭州人文化家园相结合等整合举措,不断增强合力,提高工会工作的协调能力和推进力度。
二是信息上资源共享。充分整合和利用街道企业服务中心和统计办的招商信息、综治科的流动人口信息、劳动保障站的职工管理信息以及监察中队的劳动保护等数据信息,及时全面掌握企业及职工生产经营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类动态数据。由于信息传递及时,应急协调到位,今年以来,街道工会通过提前介入成功化解3起欠薪风波,切实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三是工作上上下联动。在当前工会资源和手段有限的情况下,东新街道总工会依靠社会力量,积极整合辖区企业和社会资源,拓展工作领域,不断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一方面招募辖区爱心企业成立了爱心服务队,由工会主席担任“爱心使者 ”,针对因学致困家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季度了解一次困难家庭孩子在校表现;每季度与困难家庭孩子谈心沟通一次;每学期陪困难家庭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每学期资助一批学习用品;每年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学习一项新本领。另一方面,在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上下足功夫,推进职工文化服务方式转变,不断拓展活动领域、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拓展职工文体“基层化”之路,使职工文体活动由街道工会包办向基层工会自发组织转变,由基层工会和职工被动开展向自觉主动开展转变,以此满足不同职工群体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通过由基层工会提议开展某项活动,街道总工会复议,并签订“共建协议”的方式,推动职工文体活动进一步面向基层企业,面向广大职工,为就近就便小型多样职工文化开展提供依托和支撑。同时,整合现有的企业和社会培训资源,提供一系列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开发、顾问、培训及技术转移等多元化的服务,增强企业之间、职工之间的竞争力,提升工会技能培训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年内帮助百名职工提升学历或技能等级,促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鼓励开办创客空间、举办创客集市等培育造就一批基层创客,攻克职工技术创新“最后一公里”问题,搭建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孵化平台。
“片组常委”提升规范化工会的执行力
东新街道下辖16个社区中有5个撤村建居社区,在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各“村”的经合社(集团公司)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本土优势。东新街道总工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探索建立了基层工会“5+11片组常委”工作机制,并以此为推手,切实提高街道工会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执行效率。按照“区域性”原则将所辖11个纯社区划分为11个“片区”,社区联合工会主席任“片长”;对5个撤村建居社区,则按照“关联性”原则将与各集团公司有“血缘”或相关性的单位归为5个小组,集团公司工会主席任“组长”。每个片组都设定3家“常委”单位,每季度召开片组长碰头会和常委主席工作会议,通过责任分解明确目标任务,规范化地部署和推进基层工会的各项具体工作,从而形成全街上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规范化工作局面,工作的执行力得到有效增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党政领导的鼎力支持,为工会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
为全面推进工会“执行力”建设,东新街道总工会以民主管理工作为基础,健全组织网络,履行基本职责,深入基层接地气,服务职工办实事。一是按区域设置民情观察员,每季度对所辖区域内的企业进行1次走访,听职工怎么说,深挖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工会工作发展的“结”,职工闹心的“难”和基层工会的“忧”,和职工探讨现有工作是否符合职工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走访后,各区域观察员针对走访了解到的问题通过片组长碰头会和常委主席工作会议进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把工作做在职工急需处,做到职工心坎上。通过走访总结经验,形成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用基层创造引领基层实践,从而建立起工会干部走基层的常规制度。
“形象套餐”提升规范化工会的亲和力
为突出服务大局、服务职工和服务一线三个服务中彰显作为,东新街道总工会率先示范,推出“8个1”形象套餐、“6个1”文化套餐及两大中心,打响了“片区化管理家园式服务”品牌,切实拓宽帮扶政策宣传和职工咨询的渠道。
“8个1”形象套餐,即设计一枚代表街道总工会的LOGO标识;制作一张方便企业联系的名片;订制一批存有“服务指南”PPT的U盘;建立一个长期在线的“工会QQ群”;制定一套完整的年度工作计划;公开一个24小时服务的号码;制定一个职工接待日制度,每周二上午在职工服务中心举行职工接待日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对他们的困难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打实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制作一本发放给职工的详尽介绍工会各项服务内容和办理流程的职工服务手册。
“6个1”文化套餐,即在部分企业中制定一个职工文化建设小规划,有一句体现企业职工文化的核心标语,有一个职工书屋,有一处宣传园地,有一个网上文化之家,有一个快乐文化小分队。通过街道、企业两级工会推行的两大“形象套餐”工程,有效拉近基层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距离,长效提升辖区企业文化自我升级的持续能力,切实增强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两大中心。一是2014年7月正式开放使用的集维权、帮扶、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职工服务中心。按照“窗口受理、内部分办、窗口反馈”的原则,街道工会将对外服务窗口设在东新街道行政服务大厅,每周二上午由各个片组长轮流值岗,为辖区企业在职职工及各社区流动会员提供菜单式的开放服务;二是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财务管理,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解决目前基层工会专职会计人员缺少等问题,东新街道总工会于2014年4月建立具有会计统一核算功能的基层工会财务服务中心,采用自愿原则,协助基层工会管好口袋,将工会经费切实用足用好。两大中心,擦亮了东新街道工会服务品牌,贴心到位的服务,让街道工会与企业、职工拉近距离,彰显了工会工作亲和力。
(刘魏 凌建花 肖恒燕)
浏览次数: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