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海归的“中国制造”梦——吕晶
-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
吕晶是一个海归,浓浓的书生气,话语谦卑,很难与想象中“行业强人”融为一体。
1988年吕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被分配到湖州一所中专院校任教。1990年,他辞职来到上海一家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实践之路。企业工作为他在光学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他在行业内颇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先后成为中国光学学会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上海市激光学会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2年起,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来到美国加州Hoya Corp. USA、Filteray Fible Optics, Inc. 多家实力企业,学习并掌握了西方红外滤光最前沿的技术。寻找机会报效国家,服务家乡,成了吕晶此时的一个奋斗目标。
2007年,吕晶从美国回到家乡任职于杭州麦乐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当时该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2008年,吕晶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性能的LP7600纳米长波通红外滤光片项目,期间,吕晶个人先后获得19项发明专利,他也因为在红外线传感行业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成为了行业的职业带头人。
2009年5月27日在德国纽伦堡SENSOR+TEST会议上,吕晶被邀请做了关于红外传感器和滤波器的专题讲座,获得与会30余名专家的一致好评。其后,吕晶多次作为专家被美国AMA协会邀约,在沪发表传感器用红外滤光片的专题演说,赢得极佳的口碑和赞誉。2011年,吕晶为主研发的3400纳米带通红外滤光片,其高性能技术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生产的空白,并打入了国际市场。2013年4月吕晶被评为杭州市十大职工创新成果奖。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是吕晶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要想走得快,独自前行,要想走得远,结伴同行。”吕晶向周围的同事传递这一健康理念。
一花独放不算春,满园花开才是春。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来,吕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目前已完成的涉及产品开发、生产、材料节支降耗等类技术革新项目已20多项,其中,有多项技术,已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
对技术的追求,吕晶并没有忽略个人的社会责任,日常生活中,看到困难的同事,他也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人帮助。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一次就捐款8000元,用朴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
在今年10月,即将举办的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国际物联网传感技术高峰论坛,吕晶将充分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客户资源,忙碌其间“牵线搭桥”。该论坛的举办,不仅利于促进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国际交流,而且在推动国内本土企业与国外先进技术、企业的合作,为中国传感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杭州工运》第10期,4版,姜方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