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在科技创新前沿——记杭州市职工十大创新成果奖获得者张永平
-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
杭州市职工十大创新成果奖获得者张永平是杭州市公路管理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也是杭州市总工会成立的杭州养护技术攻关队的队长。张永平1999年毕业于西安公路交通大学,2010年取得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硕士学位。他从事公路事业14年,具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让张永平获得殊荣的是他和团队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项目,通俗点讲就是沥青路面修补和翻新过程中产生的废沥青材料的重新利用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到目前为止,合计推广应用了390公里,再生利用沥青废料约65万吨,利用率达90%以上,减少山石用量22万立方,普遍缩短单项工期20%,节约投资近亿元。
科研离不开实践。由于科技项目的特殊性,张永平总是忙于各地奔波,一是要取样分析,二是要亲临现场指导拌料工作。回忆起那段日子,张永平如今还是记忆犹新,那也是他生活最“麻烦”时期,一方面是年老父母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要面对工学矛盾。要不要继续奔波各地搞实验?如何处理家庭、工作、学习之间的矛盾?那段时间,张永平冒着高温在高速公路上持续工作,结果病倒了。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关爱,也更加坚定了他攻克难题的决心。张永平说,修路多是在夏季高温期,但这不算什么苦;最苦的是在质疑声中,坚持做施工单位说服工作,改变传统技术观念。
传统的路面养护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公路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解决大量的废沥青就是一个难题。找个地方掩埋,或者是在山坳里露天堆放,势必污染环境,还侵占了原山林耕地。这些处理方法简单随意,最终受害的还是环境和生态。在特殊路面上进行翻新养护,比如在高速路上养护,会不会形成老、旧路面的不平整等。另外,施工过程中的车流和交通功能也面临考验。
所有的技术攻关不是空谈理论,它有自己的实体目标和技术参数。而张永平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废沥青变废为宝,成为了一流的路基材料;原本6小时工时的传统翻新工艺,在他的新技术作用下一小时内就解决了问题,还不影响整体路面的高低差。虽然是这样,人们对张永平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质疑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占主流地位。张永平带着攻关队去现场做对比实验,用事实说话,看似很有说服力的推广,在真正实施阶段却是很难。张永平说,很多单位比较保守,认为目前传统的技术虽然费钱费力,但是能确保那是一项使用成熟的技术,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麻烦。
只有实干才是硬道理。创新技术要经得起实验室的考验,更要接受具体施工中各种环境条件的验证。张永平说,第一次进行现场施工是最难的,所幸的是在局领导的关怀下,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下,2006年第一段利用“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路终于成功建成。8年来,采用传统技术同时修护的路面早就是第二次翻新了,而张永平的这段实验路面8年来状况良好。
有了成功推广的案例,张永平和他的团队鼓足了干劲,奋战在各条公路上。为了加快技术推广,张永平再次投身到大量的实验中,从中取得相关数据,在国内首次形成了《泡沫沥青冷再生设计及施工技术规程》,弥补了国内外部分关键技术成果上的空白,为泡沫沥青冷再生工艺的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对形成和完善国家再生技术施工规范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张永平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被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首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交通行业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难能可贵的是,张永平以此为基础向外拓展相关技术领域,分别率队攻关了“低噪声透水沥青路面的应用研究”、“杭州市公路网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评估与应对机制研究”、“基于重复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永久变形预估及防治技术研究”、“沥青路面top-down开裂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等技术课题。这些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成果等同于一所高校的科研力量,甚至高于一般高校的科研能力。通过张永平的不断进取,他的科技成果不断受到表彰,其中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张永平由于善钻研、勤本职,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交通行业“283拔尖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选,2010年列入杭州市“131”第三层次培养人才。他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被杭州市总工会评为市级先进操作法。
永远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脚踏实地去攻关公路养护的难题,才能体现技术的力量和革新的意义。张永平的“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项目和众多他所参与的科研课题,得到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赞誉,符合我国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目标。张永平说,得到杭州市职工十大创新成果的荣誉是上级部门对自己和团队工作的肯定,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珍惜这份荣誉,立足自己的岗位多做贡献。
(《杭州工运》第02期,4版,许忠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