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光师高晓东:校出一个清晰的世界
-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8日
很多人把验光形容是一次诊断:散光、近视、远视、斜视……造成视力模糊的问题很多,技术越高、对光学理解越深的验光师,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通过光学仪器校正,为顾客选择最合适的镜片,帮助他们打开一个清晰的世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视力。
杭州市劳动模范高晓东深知这一点,在杭州老字号“毛源昌”担任验光师近20年,她始终守护着这份光明。
“火眼金睛”苦练功力
高晓东1992年调入“毛源昌”工作,最初,在企业质检部门任质量检验员,1994年10月起,经厂部安排去门市部从事验光员工作。
“质量检验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正是这几年时光,让我了解到更多的光学知识,也为此后的验光师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晓东说,验光服务的优劣是确保配镜质量好坏的前提和重要条件,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对待自己的工作,高晓东非常认真。她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刻苦钻研眼科知识。从基础眼镜学、普通眼镜光学到视光学理论和方法,她找来大量有关验光配镜方面的书籍学习,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理论业务能力,从一名普通的验光员,练就成了一名具有二级技师资质的验光员。
“很多人认为,现在都有机器了,验光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情况要复杂得多。就像用同样的电脑,有的人可以编程,有的人可以画画。”“毛源昌”工会主席曾斌成说,高晓东的技术好,有许多顾客慕名而来。
有一年,一位银川的李姓顾客,来到店里找高晓东。他在当地去过数家眼镜店,反复验光矫正,配来的眼镜怎么戴都不舒服。经人介绍来到杭州。高晓东仔细一检查,这位顾客是罕见的高度斜视眼患者,她仔细询问了顾客的工作情况,根据验光结果反复调整配镜数据,最后的成品顾客非常满意。过了一年,这位顾客又“打飞的”来杭州重新配了两副眼镜。
还有一次,一姓祝的顾客踏进毛源昌湖滨店,要找这里最好的验光师。高晓东仔细检查后,发现这位顾客患有垂直性斜视。这是一种平时很难检查出的现象。为了找到解决的办法,她花了很长时间与客人沟通,又说服顾客做了多项检查调试,反复测试验光结果。取新眼镜的时候,顾客非常满意,这才说出了真话:在别的眼镜公司和医院配过5副眼镜,都感觉不适没法使用,是听说了这里的手艺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这里,没想到,多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呵护每一位顾客的视力
高晓东是一名验光师,又不仅仅是一名验光师。
她说,验光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开出一张配镜数据单,更是一份对呵护顾客视力的责任。
“现在大家进眼镜店都先选镜框,再验光,但很多选的镜框可能并不合适顾客需要配的镜片,如果用那样的款式,眼镜带上去会不舒服。所以我会看看顾客选的镜框,根据顾客的年龄、职业分析用眼情况,发现不合适的,就得劝客人换掉。”
高晓东习惯在验光后“唠叨”几句。
对一些调节性近视,斜弱视的顾客,她会建议其进行适当的训练并嘱咐定期检查。遇到一些中老年顾客出现阅读困难,她会说服他们进行老视检测,为他们选择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碰到父母带孩子来检查,就反复提醒他们注意坐、握笔、书写眼距等位置,督促家长监督孩子的用眼习惯,定期接受视力检查。
她的工作,也不仅仅局限在验光室内。
今年2月中旬,公司客服接到一位顾客家属的电话,表示家中90多岁的父亲行动不便,没法到眼镜店去验光配镜,问能不能上门服务。到家里验光,没办法带上专业的验光仪器,只能靠技术。高晓东和同事出马,仔细为老人检查。
“老人喜欢画画,由于年纪比较大,眼部的肌肉力量不如从前。为了让老人能够看得清楚远处的景色,又可以方便绘画,所以我们选择了特殊的镜片,让老人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上可看远景,下可看画纸。”高晓东说,眼镜送到家门后,老人挺高兴的。
带徒弟“传帮带”不厌其烦
如今,杭城眼镜业店铺林立,同一条街上,不同店号的眼镜门店多达四五家,竞争非常激烈。
“很多顾客是冲着‘毛源昌’是百年老字号品牌。150余年老字号的品牌,需要新工艺,新技术,更需要传承,做好传、帮、带工作。”
作为杭州市劳动模范、职业技能带头人的高晓东,常常放弃自己的业余时间,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准备授课资料,参加技能培训教育活动。几年来,在帮助新人不断提高技能方面,她毫无保留地指导,耐心传授,不厌其烦,手把手地传授验光技术。
经她所带教帮助的十余名验光员和学徒分别获得眼镜验光员高、中、初级资格,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顾客,服务于社会。
毛源昌高晓东团队的厉害,在行内也是出了名的——2012年全国首届验光与配镜职业技能竞赛浙江赛区竞赛中,“毛源昌”验光员团队荣获“团体一等奖”的佳绩。可别小看这个奖,比赛中使用的,是最原始的验光设备,需要验光师靠经验和技巧来比高下,杭州好几大连锁眼镜店的教学老师出马,都败在了“毛源昌”手下。
(《杭州日报》10月30日,A7版,傅一览、高海伟/文 王建中/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