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职工之声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7日

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关键是要让雷锋精神内化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使雷锋精神融入时代生活,走进百姓心灵,引领社会风尚,让广大市民在学和行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奉献的乐趣与生命的真谛。
  雷锋精神是朴素的,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我们要用最平实的态度理解雷锋精神,把雷锋精神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施以援手,在斑马线前要礼让行人,排队上车,认真做事,好读书,爱健康,亲近自然,低碳生活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言:“人人皆可为尧舜。”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就要有“螺丝钉”的品格、“钉子”的精神和“一滴水”的境界,在举手投足间,在一言一行中,不断培育、提高自己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质。要有甘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品格,树立服从分工、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始终脚踏实地,矢志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业绩;要有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对待工作任务,盯紧目标,一抓到底,不争论、不动摇、不懈怠;要有甘为大海中“一滴水”的境界,融入集体、依靠集体、建设集体,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关键在于市民自觉行动。雷锋事迹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雷锋精神体现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关键在于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把雷锋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要解决“为什么教育引导”、“怎么教育引导”和“教育引导什么”问题。做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结合,与拓展社会志愿服务领域相结合,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的文章,引导广大市民时时处处做雷锋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时代发展离不开雷锋精神,社会进步离不开雷锋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更离不开雷锋精神。因此,弘扬雷锋精神绝不搞“一阵风”形式、“三分钟”热度,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以争创“雷锋号”单位、争当“雷锋式”先进为主抓手,重点开展好示范学校、示范窗口、示范岗位等八大创建活动,以及雷锋式道德模范、美德少年、学习标兵等八大评比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浓厚氛围。弘扬雷锋精神也要建立以“奉献价值”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发放奉献奖金或福利等方式给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者以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开表扬、发放奖状等方式给他们以精神奖励。要创新方式方法,在开展好现有活动、继承好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设计推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载体和新形式,使雷锋精神载体更新颖、内涵更丰富、影响更持久。

(周杏武)


控制PM2.5我们创一个“先例”又何妨

  最近一些地方严重的灰霾天气,令公众对PM2.5的关注急剧升温。这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中悬浮颗粒物,被称为“消光主因”“健康杀手”,乃国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小粒子、大问题”。虽然环保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已考虑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标准中,但这一预计2016年才实施的限值标准,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而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邵敏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则表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去解决PM2.5的问题,全世界都少有先例。”
  这个“少有先例”说,很有些似是而非。不错,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解决了煤炭燃烧物的污染问题之后,才出现机动车尾气问题,然后又出现其他有机污染问题的。正如邵教授所言,“这些气候变化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现、解决的。”但一个一个地解决,跟后发国家集中通盘解决,边发展边解决,又有多大的本质区别呢?毕竟人家是开路先锋,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和技术,我们几乎可以拿来即用。我们的问题无非更集中或者再加上更严重一些罢了,解决的思路都是一样的。
  “发达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路,我们用差不多二三十年就走完了。”这样的说法,想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也的确如此,通过跨越式发展,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在经济总量等方面已赶上甚至超越了不少西方国家,那么我们也应该有能力再创造一个“先例”,集中解决灰霾天气之类问题,把PM2.5控制住,不让它危害民众健康、消解发展成果、拖继续发展的后腿。否则,如何可持续发展?即便发展能够继续高速、快速,假如代价是民众健康受损、国民素质下降、医疗卫生投入和社会管理成本剧增,那么发展又有何益何利?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为了追求或保持更有价值的东西,有些东西是必须放弃的。在发展和污染这一对矛盾中,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看似复杂,其实想通了也很简单。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各种各样的指标、目标和目的,但归根结底,最大、最终、最根本的目标和目的,却是最大化地增加和改善国民的福利。这其实就是“舍得”的标准。当然,标准的细化和落实是一项技术活,做起来并不简单。但既然我们只花了二三十年就跨越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发展进程,这点技术活又有多难呢?
  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增长,全世界的技术进步也是日新月异。相较于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和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洛杉矶烟雾”等等,我们现在解决污染问题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不知高明、高效了多少倍。况且,这方面的“先例”其实很多,就看我们有无决心、舍不舍得花点力气、投点财力、牺牲点眼前利益,去着力解决了。
  而既然我们的经济发展在目前的全球性危机中一枝独秀,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可喜势头,那么,环保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将把PM2.5纳入其中的时限预定在2016年,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一方面,从我们目前已拥有的技术手段看,这个目标太过保守;另一方面,经济在发展,污染也在日益恶化,甚至恶化程度超过了发展速度,现在不强力推进该标准的执行,等到四五年后再下血本治理和控制,恐怕为时已晚。

(朱达志)

  浏览次数:1789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