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之声
-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7日
亮出“杀手锏”,让官场的“牛人”销声匿迹
最近,一则题为《愤!沈阳沈河区工商局长杨晓松醉酒到报社扬言找记者单挑,原因是老婆和儿子开面包新语店食品问题被曝光》的帖子在网上热传,帖子揭露了沈阳沈河区工商局长杨晓松因自己老婆卖长毛粽子被揭露而嚣张大闹有关报社,他为其子投巨资开面包店的资金来源不明。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经调查核实,帖中反映的杨晓松局长大闹报社、其妻子带人打记者确有其事,其子开设的“面包新语”高档面包店仅一期投入就需要500万元以上,杨家投巨资开店资金来源确实不明。
网络对于这位工商局长的不满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其出格行为,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到报社对记者大打出手,实在有损政府部门形象。二是对其资产的质疑,一个小小的工商局长,何以出手如此阔绰,一掷千金,这些资产仅凭其俸禄绝对不会累积如此之巨。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最牛局长”频频“爆红”网络,以至于今天又跳出来一位,让人们感觉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最牛局长”,屡屡做出骇人听闻之举,挑战我们已经脆弱的神经?我们不禁要质问这些党的领导干部,意欲置党性于何处,置党的光辉形象于何地?
说到底,这些所谓的“官场牛人”,都是一些悖离党性、缺乏修养的一批人,是浸淫于官场、为权力所腐蚀的一批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玷污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媒体冠以他们“最牛局长”的称呼,体现了媒体代表社会对于这些人的不满和讨伐。这些人也必然为社会所不齿,为党纪所不容。
我们不禁也要反思,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干部回归本色,少一些跳跃叫嚣之徒,多一些忠实工作之人。应该说,党和国家对于当前领导干部的监督不可谓不力。但依然会有个别干部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还是由于我们的体制缺少一些治本之举。例如,领导干部的财产公示制度,经过了各方的争论,也经过了长期的试点,但全面推行这一制度却久久不能实现。从这一方面来说,使现有的改革尽快有新突破,建立相应的对反腐倡廉和干部监督有治本之效的关键性制度,应该是今后工作和努力的方向。只有大胆地亮出一些杀手锏,才能真正震慑一些狂妄之徒,让官场的“牛人”销声匿迹。
作风建设应突出“三治”
作风就是力量,作风关乎形象。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加强作风建设,应突出“三治”:
一是治“懒”。“懒”与“勤”相对,表现为懒于学习、懒于动脑、懒于动手、懒于干事。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习惯于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习惯于凭老经验办事,工作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懒是作风建设的大敌,必须要治。治懒首先要从思想上开刀,切实解决懒于学习、懒于思考、懒于深入基层、懒于联系群众的问题,树立学习深钻细研,工作雷厉风行的作风;其次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顽疾,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二是治“庸”。“庸”主要表现为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工作标准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发展意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办事效率低下。治“庸”的关键在健全完善问责机制,严格问责。要树立“有错是过,无为也是过;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健全问责体系,加大问责力度,做到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发展压力层层传递、工作动力层层提升,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三是治“慢”。“慢”的表现主要有:对工作缺乏热情、对事业缺少激情。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上级不安排不动作,不督促不落实,甚至对安排了的工作应付对付,“推”、“拖”、“磨”,迟迟不落实,落实无回音;有的对需要集中突破的重点工作常规化、一般化地去抓,一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落而不实,工作没突破、无起色;一些部门限时办结、首问负责、服务承诺等制度形同虚设。治“慢”,必须根除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懈怠情绪。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让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为、乱作为的人摘帽子、腾位子、没面子。必须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减少工作的随意性、随机性和盲目性。
(吕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