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兜底,让更多“急救骑士”敢救、能救、愿救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7日
为倒地的路人做心肺复苏、下水救起溺水儿童……近年来,外卖骑手见义勇为已不鲜见,平台企业和一些地方工会也试点组建了多支“外卖骑士急救队”,为骑手提供物资、组织和培训上的支持。不过,记者采访了解到,急救队伍常态化运行,仍然面临着资金来源没有保障、骑手对救助风险存在担忧等问题。
现实中,一些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常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殒命。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在全国各地涌现的“急救骑士”,正填补着院前急救的“空窗期”。外卖骑手每日穿行于城市各个角落,对街巷布局的熟悉度远超常人,灵活机动的电动车更能突破交通拥堵限制——这种“移动急救站”的模式,是对城市应急体系毛细血管的有效延伸。
然而,“急救骑士”队伍的规模化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资金短缺是绕不开的第一道坎,一些急救设备价格不低,再加上技能培训、设备维护等成本,仅靠工会支持或个人捐赠难以为继。其次是骑手的双重顾虑:一边是“万一被讹”的担忧,即便民法典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仍有不少骑手因不了解规定而犹豫;另一边是“救人耽误送餐”的超时风险,尽管部分平台有“罚单剔除”机制,但信息传递不及时、操作流程不顺畅等问题客观存在。更棘手的是人员流动性大与协调机制欠缺——刚培训合格的骑手可能随时离职、换区,而缺乏成熟的信息化调度系统,又让“就近就快”响应难以实现。
要让“急救骑士”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能仅靠个体善意的“孤军奋战”,还需直面现实障碍,构建起多元支撑体系。解决资金问题,有关方面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分担+社会捐赠”的多元投入机制;打消骑手顾虑,有关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外卖骑手理性看待参与急救的风险,进而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在这方面,平台企业大有可为,可探索将“超时豁免”从“事后申请”调整为“即时响应”;为骑手购买涵盖救援场景的意外险、医疗险;联合地图软件开发信息化调度平台,实现应急救援“就近派单、快速响应”。此外,激励机制的完善,同样不可或缺。对见义勇为的骑手,除了提供物质上的奖励之外,还可将急救贡献纳入骑手星级评定体系,宣传其见义勇为的事迹,让这份荣誉感转化为长期坚持的动力。当骑手们感受到“救人不仅是善举,更是值得骄傲的职业价值”时,参与急救的主动性才会真正被激发。
壮大“急救骑士”队伍,也是为民众的生命健康添一道保障。唯有用制度为善行兜底,集多方之力共同破题,才能让更多骑手敢救、能救、愿救,让社会救援体系更加稳固。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