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临安区总工会贯彻《决定》精神,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4日


  临安区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精神动力的决定》精神,多形式、多途径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唱响新时代主旋律,让“三个精神”在临安大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培育劳模工匠
  一早,穿好迷彩服,背上背包,带着相机,扛起脚架,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千顷塘保护站的巡护员章叔岩走进清凉峰深处,用镜头记录下了野生动物的点点滴滴。在他的镜头下,有进食、打斗、嬉戏、换角等不同状态下的梅花鹿,而他也被亲切地称为“鹿爸爸”。34年里,他的足迹踏遍了千顷塘的角角落落。今年,他也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
  “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一线工作者能够被评为劳动模范,这是对我们的鼓励,让我们的工作更有奔头。”章叔岩说。
  一直以来,临安区总工会积极做好各类先进典型培养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劳模752名、工匠41名,认定“光荣在岗30年”职工500余名,用先进事迹激励职工。
  同时,通过与相关部门联动,区总工会积极发挥工会组织职能,认真细致做好劳模政策享受、待遇落实、走访慰问、关心关爱等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劳模工匠的经济待遇、社会待遇、权益维护等问题,年服务劳模工匠600余人次,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模、关心劳模、礼遇劳模的良好氛围。
  弘扬“三个精神”
  “我叫陈金水,是一名气象‘老兵’,我在西藏工作了33年,在22岁到61岁期间,我从雅鲁藏布江的泽当到雄伟的唐古拉山,再到横断山脉的三江流域,我三进西藏……”台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金水正向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动了每位听众的心。
  为切实发挥劳模工匠的先锋示范作用,近年来,临安区各级工会组织充分用好“守好红色根脉·班前十分钟”、临工直播间、劳模工匠“五进”宣讲、“三送”服务等宣教载体,广泛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优秀劳模工匠、基层工会干部深入企业、社区、校园、车间、班组巡回演讲800余场,覆盖职工群众10万人次。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劳模工匠、先进人物以及优秀职工的奋斗事迹,开辟《匠心》专题栏目、开设《劳模事迹》专栏事迹,利用地标建筑、地铁站点、公交站台、自行车租赁点的LED大屏和广告位播放“三个精神”主题海报,精心拍摄、打磨寻匠劳模工匠和培育对象短视频436部,上线“天目寻匠”官方抖音号吸粉15.1万人,广泛弘扬“三个精神”。
  同时,结合“天目寻匠”项目,组织匠人开展市集活动,展示匠品、匠心、匠艺,累计亮相“中国梦·劳动美”劳模工匠进校园、人才山乡荟、临安半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10余次,借力大型活动人气,使“三个精神”宣传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效果更突出。
  建强“三大阵地”
  走进职工之家的四楼,可以看到石雕、竹编、漆器、鸟笼、竹笛等一件件能工巧匠的作品通过神功雕镂、巧制编造、玉盘珍馐、闲情偶寄四大模块分别进行陈列展示,再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和作品的精美,充分展示了传统领域的匠人文化。这里是临安区总工会建设的集工运史馆、工匠学院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等用途于一体的天目匠心馆。
  馆内共收藏了民间匠人的1200余件的实物作品,展现了奋进前行的临安工运史,761位各行各业具有光荣事迹的劳模先进,57位技艺精湛、技能拔尖的各级工匠,使得职工群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劳模工匠榜样的力量。开馆近两年来,天目匠心馆已经成为临安区劳动教育基地新名片,吸引不少职工群众、中小学生、省内外单位前来“打卡”参观,累计接待超580余批次、2.6万余人次,入选临安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获评2023年“浙江省十佳最受职工欢迎文化阵地”。
  “为打响‘工匠学院’和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两大品牌,我们还每月菜单式编排非遗劳模工匠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力量,开展手工布艺、印章雕刻、木工制作、编绳编织、亚运健身操等课程,以沉浸式互动体验让职工群众深刻感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素养劳动者大军作为支撑,劳模创新工作室则是劳模工匠们作用发挥的关键载体。“在产改的大背景下,我们技术工人技能成才的道路越走越宽阔。通过用好创新工作室这个阵地,必将带动更多一线工人把新的技术和新的技能学好、用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杭州又车钣焊有限公司叶克表焊接技术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叶克表说。
  为充分整合全区各产业、领域的劳模、工匠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源,临安区总工会组建劳模工匠师资库,成立了十支劳模技术服务队,在全区135家企业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健全“名师带徒”机制,发挥劳模和工匠在技术业务等方面的专长和“传、帮、带”作用,通过传道授业、技术服务、共建交流、合力创新等方式,推动产业工人精神和技能双传承双培育。同时,成立了“工匠学院”,建设以区职工职业教育中心、万马国家级维修电工实训基地为核心的三级培训实体,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期,参与人次达5.1万,培养技能人才1.3万人,使得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钟颖华)
  浏览次数:1007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