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陆发田:让“老茶叶”变成百姓致富的“金叶子”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陆发田:淳安县鸠坑唐圣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杭州市D类人才、杭州市劳动模范、鸠坑毛尖手工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在今年的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中,50多岁的陆发田是第67棒火炬手。正如亚运精神薪火相传,陆发田的这一生,也一直在做好“传承”这件事。他传承的,正是具有千年历史的鸠坑茶。
  30多年来,陆发田在弘扬鸠坑茶文化、传承鸠坑茶制作技艺的茶路上砥砺前行,为助推淳安茶产业发展、茶农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已培养鸠坑毛尖技艺传承人12名,公司拥有17个实用型专利,并创立“鸠圣”牌鸠坑毛尖、鸠坑红茶等。
  一片叶子托起的梦想
  陆发田是淳安县鸠坑乡严村村人。而山水环抱的鸠坑乡,则是国家级茶树良种“鸠坑种”的原产地。
  “1400年前,鸠坑贡茶是大唐时期六大贡茶之一。”说起鸠坑茶的历史,陆发田的眼里满是自豪。
  鸠坑乡的农民把茶叶当作支柱产业之一,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岁月变迁,这片风水宝地并没有给茶农带来多大的幸福感。
  “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走了,出去打工赚钱。其实鸠坑茶是非常好的,只不过没找对路子,大家都只能捧着金饭碗吃土饭,或者没饭吃。我觉得很惋惜。”上世纪90年代初,初中毕业的陆发田并没有像很多农民一样跟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奔向大都市,而是选择了留守家乡。因为在家乡、在这云雾缭绕的茶园里,有他非常坚定的梦想——重振鸠坑贡茶往日辉煌,将鸠坑茶发扬光大。
  两台机器、两千块钱,1994年,陆发田和妻子胡秀荣在海拔六百米的高山上办起了小型茶叶加工厂。
  在传承中改进提升
  鸠坑毛尖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而堪称“四绝”。在陆发田看来,这些特性离不开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把控。
  “做好茶,要‘因材施教’,根据茶叶芽的粗壮程度、水分含量、当天的天气条件等及时调整制作方法。”虽然陆发田小时候经常趴在炒茶锅边看爸爸手工炒制毛尖,对制作工艺有一定了解,但为了让这个制作工艺更适合现代化加工,他仍虚心向村里的老师傅求教,在炒茶锅里反复实验,并跑到杭州市区、上海、安徽等地,请专家帮助分析、指导茶叶工艺。
  在刻苦的琢磨中,陆发田将鸠坑毛尖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良好的改进和提升。同时,他还通过土地流转、统一种植培管等方式提升了茶叶种植质量、青叶采摘质量。
  茶厂制作的茶叶也越来越受到客户青睐,年收入逐步提升。2008年,陆发田夫妇将高山茶厂搬到了交通便利的山脚,成立了淳安县鸠坑唐圣茶叶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由小小的作坊变成了3000平方米的大厂。
  百姓心中的“发展带头人”
  自己的生意红火了,陆发田没有忘记周边的茶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他积极带动周边150余人就业、300余户茶农实现增收,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收益更高的有机茶。他还为高山农民安装了首条运输索道,解决了高山上离不开扁担的苦日子;免费为学校资助茶桌、茶具和茶苗,教学制茶技术;为了让更多茶农学习种植、炒制技术,他每年为茶农们组织两至三次的公益学习……
  在陆发田的影响下,他的两个“90后”女儿在大学毕业后,也毅然回到家乡加入了父辈的创业“阵营”。
  “我希望我的两个女儿可以传承好鸠坑毛尖的制作工艺,一起把茶叶品质做得更优,把‘鸠坑茶’品牌做大做强,持续带动家乡人民增收致富。”在做好茶的路上,陆发田越走越坚定,他紧跟时代创新,在品种结构优化、茶园培管方法、生产加工方式、品牌营销手段等方面持续迭代升级,由他研发炒制的千岛湖红茶、千岛湖毛尖等产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他也成为了当地百姓心中的“发展带头人”。
  (葛玲燕)

  记者手记
  一片叶子链接一条产业,托起百姓的致富梦。做茶是一件“苦差事”,在众人奔向大城市的时候,陆发田坚守在了家乡,坚守在了那片他热爱的茶园。三十多年如一日,他靠勤劳的奋斗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让曾经落寞的叶子变成了带领家乡人民一起致富的“金叶子”。这就是一代茶人的劳动者风采。
编辑:县域劳动者风采   浏览次数:5272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