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的100亩鱼塘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卧虎藏龙”——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三角鲂原种场就在这里。年产三角鲂苗种5000万尾、让钱塘江土著鱼实现养殖生产、每年推广养殖2万余亩、每年向钱塘江流域投放人工繁育的三角鲂苗种超3000万尾……光是这些成绩,就不禁让人对这片“安静”的鱼塘产生了好奇。
作为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水产研究所所长,谢楠是三角鲂原种场的负责人,从事鱼类原种保护工作近20年。
谢楠介绍,三角鲂是钱塘江里土生土长的一种特色鳊鱼,因为生活在六和塔附近,所以也叫塔鳊。它和团头鲂(武昌鱼)长得非常像,团头鲂是吃素的,偏草食性;而三角鲂偏肉食性,吃钱塘江底栖的螺蛳、黄蚬长大,长得快,个头大,肉质也更好。老底子,三角鲂可是杭州人最喜爱的家常菜之一,清蒸、葱油或制成鱼干……样样都美味。
既然家常?为什么还要成立原种场?
“30多年前,随着钱塘江流域人工捕捞的扩张、水域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三角鲂的自然资源量逐年下降。”谢楠告诉记者,1999年,水产所就开启了三角鲂、翘嘴红鲌(白条)、乌鳢、斑鳜、长春鳊等钱塘江土著经济鱼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2002年,国家级钱塘江三角鲂原种场正式获批,通过引入钱塘江水、模拟钱塘江环境,进行原种保种、亲本培育、人工繁育、良种生产、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和增殖放流,不仅保护了钱塘江的种质资源,也促进了钱塘江流域的渔业经济,而对老百姓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可以一直吃到老底子里原汁原味的钱塘江鳊鱼了!
每年的3月-6月是三角鲂的繁殖期,也是谢楠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候:采集野生三角鲂活体、进行种质特性检测、挑选亲本做人工繁育……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原种场至今还保存着20多年前野生三角鲂的活亲本。
因为不是每年都能采集到一定数量的合适的野生三角鲂活体资源,特别是近几年,采集越来越难,原种场每年还会繁殖苗种,进行后备亲本的保存。而在优化苗种生产工艺的路上,谢楠和同事们则做了很多探索。三角鲂的繁殖高峰时间一般在后半夜、凌晨2点-4点期间,为了记录到更精准的数据,他们硬睁着眼皮,熬夜观察三角鲂的繁殖情况。“刚开始做人工授精时,因为受精率不是很高,我们就采取人工挤卵的方式,大约经过了5年时间,我们才逐渐摸索出易于操作又效果好的苗种生产工艺。”谢楠说。
因为鱼种保存得好,国内的良种场纷纷向原种场要鱼种。“原种场供应亲本和后备亲本,也供应优良的苗种;良种场主要进行良种繁育及推广,其亲本需从原种场引进才能保证纯度。”谢楠介绍,如今,三角鲂的养殖已经从杭州扩展到湖州、衢州、金华,甚至到了江苏、广东、天津、湖南等地,钱塘江土著鱼的鲜味“游”向了全国百姓的餐桌。
而谢楠“养鱼”的触角,也从原种场、养殖场不断向农村的乡间田野延伸。他牵头带领了一支科技特派员团队,进村入户开展综合种养示范技术指导。目前已在富阳、淳安等地指导稻蛙综合种养、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近1000亩,培训从业人员1000余人次,辐射带动稻鱼综合种养面积超1万亩,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葛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