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在杭成立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12月2日,在市总工会和浙大城市学院的合作推动下,全国首个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在浙大城市学院成立。这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传平台、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也为开展市校合作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市劳模工匠协会名誉会长郑荣胜出席仪式并讲话。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致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越剑,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市总工会领导王卫安、陆舞鹄、龚勤芳,浙大城市学院领导包迪鸿、张德平、赵阳,市总工会有关部门、市教育工会、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市劳模工匠学院)、市工人文化宫负责人,市职工服务中心、市劳模工匠协会、市职工文化教育研究会相关人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所在单位工会代表、劳动教育导师(劳模工匠)代表,浙大城市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仪式。
仪式上,洪庆华为研究中心成立致辞。党委委员、副校长赵阳为杭州市工运史资料陈列室等5家浙大城市学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单位工会代表授牌。洪庆华与王越剑共同为浙大城市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德平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四届杭州工匠、杭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梁骏等12位“劳模工匠进城院”导师发聘书,聘任他们为浙大城市学院劳动教育导师。浙大城市学院聘任郑荣胜为浙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罗卫东为郑荣胜发聘书。
对于如何发挥好劳动教育研究中心的作用,郑荣胜提出五点要求:
一是高站位。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深刻认识全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和“两个大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贯穿于劳动教育的始终,培养出一批又美、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
二是明方位。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研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研究机构。要深刻认识全国、浙江、杭州的历史方位,将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立足杭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同时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城院特点的特色研究机构。
三是准定位。研究中心既是宣传平台、学习平台,也是交流平台、展示平台。研究中心应成为围绕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开展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的研究基地;成为浙大城院师生和劳模工匠开展劳动研究和劳动实践的交流基地;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劳动观”,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宣传浙大城院劳动教育成果的宣传基地;成为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举措和工作成果的转化基地。
四是守岗位。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要有想干事的激情,肯干事的责任,会干事的能力,好共事的胸怀,干成事的情怀和不出事的情操。
五是有地位。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研究中心要以在学校有地位、在全省高校劳动教育行业中争一流、在全国高校劳动教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为目标,为学校打造成为全国一流高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及杭州城市范例作出贡献。
洪庆华指出,劳动教育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以劳动立德树人理念,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浙大城市学院聚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打造体现时代要求、符合育人规律、彰显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他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劳动教育”这篇大文章,回答好“劳动教育”这篇大考卷:要聚焦政治性,紧跟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要聚焦学术性,围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持续推出更多高质量研究结果,发挥好智囊团的作用,在拓展劳动教育内涵上取得新突破。要聚焦专业性,积极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创新劳动教育形态上实现新突破。要聚焦智能性,发挥市总工会资源优势和学校知识分子集聚科研优势,推动劳动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在推动劳动教育整体智治上展现新担当。
在随后举行的第一期“劳模工匠大讲坛”上,梁骏为现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数字经济——“三种精神”与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的主题报告,分享了他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有机统一的理解和感悟,他还鼓励师生们积极投入数字创新领域。
“我作为一名法律人,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民商事审判及调解方面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专业学院的教学工作,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同学更好地融入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浙江省劳模、全国模范法官、上城区法院法官朱学军表示,作为劳育导师,他一定会以强烈的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全面履行好劳育导师的职责,为浙大城市学院的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劳育导师机制让我们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并领悟艰苦创业、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也推动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风尚在我校蔚然成风。” 护理1902班的黄高如同学这样说。
过去一年,浙大城市学院与市总工会积极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基地,聘请了一批劳模工匠教育导师,邀请劳模工匠进校宣讲十余场,覆盖学生超过5000人次。
(王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