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桐庐县凤川初级中学:教师成长培训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07日
  课堂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才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常态课的日常管理与推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9月3日,全县初中语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齐聚凤川初中,研究语文常态课教学实施和教研组建设。
  凤川初中的胡美玲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研讨课。她首先以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的片段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们产生阅读的兴趣。随后借助书本的导读内容,向同学们介绍了速读和精读两种阅读方法,并结合同学们的理解,共同制定了这本书的阅读目标。最后指导学生一起,制定了整本书的速读和精读阅读计划,并向同学们展示了精读任务卡。
  凤川初中的王金霞老师则为老师们带来了一节《藤野先生》读写结合的阅读课。经过不断的实践和修正,读写结合的阅读课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课模。王老从《藤野先生》一文中用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拓展阅读曹文轩先生《我的语文老师》一文来巩固方法,最后让学生选取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人物,确定一个典型事件进行人物形象刻画,将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在写作当中,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评、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课后横村初中魏志强老师和分水初中教育集团的黄志华老师分别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胡美玲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名著导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以图表各阅读实例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学过程操作性强,体现了新课标、先教材中教师主导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课内文章为例指导精读,让学生有更感性的认识。王金霞老师的课流程推进清晰,从课内的人物写作方法入手,通过课外美文赏读来巩固方法,以写作来运用方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比较得当,重点目标落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比较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建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改环节可以多一点时间给学生修改,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语言文字的表述也可以更精炼明确。
  午饭过后,凤川初中的柴春杰校长向全体参与教研活动的老师做了以“语之魅,文之力”为主题的讲话。首先对各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到来表示欢迎,也向各位老师们介绍了“凤川”这个地名的历史典故及美好寓意。随后介绍了凤川初中的语文教学团队。通过青蓝结对、脱产跟岗学习、参加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等活动,展现这个团队的活力、进取与担当,也希望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出现更多的“名师”系列教师,助推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最后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了凤川初中近年来在教学质量提升上取得的成绩和突破,也希望老师们能够对凤川初中的青年教师多加指导,帮助学校的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最后语文教研员赵根标老师为大家做了“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专题讲座。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体事件是教学常规,而提升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在于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在“提质强校”的背景下,每位老师都应该树立以常态课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课堂观。而提升常态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课模。赵老师向各位老师们介绍了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读写结合教学课模,以及新的名著阅读教学课模、“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课模,对三种课模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内容、时间等都进行了讲解,并以具体课例做了示范,对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最后指出教师要上好常态课,就要自觉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学习钻研意识、备课执行能力、课堂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也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提出要求,学校的语文老师都要将这些课模用在常态课教学中。
  一堂课的走向就是它的“大动脉”,一个个的环节就是“微循环”,只有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常态课教学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教研组的活动规划以及管理是保障常态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及措施。通过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补足短板来抓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责任,教研组要从教师常态课教学入手,带动老师积极主动研究课堂教学,以此来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 王金霞)
  浏览次数:1170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