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市总建立健全劳模评选机制
-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8日 来源:湖南工人报
“钢铁裁缝大师”艾爱国、数控车床“神刀手”董日中、钢板上的“绣花匠”易国强、“数控湘女第一人”杨芳、“金牌工人”牟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劳动赞歌,湘潭市广大职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当前,湘潭市正处于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同时也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放飞梦想、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湘潭市总工会以进一步建立健全劳模评选机制为基础,以发挥劳模作用、弘扬劳模精神为核心,以真诚服务劳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劳模工作在服务大局中的积极作用。
选树:让劳模评选更“接地气”
“多年来,湘潭市选树先进模范人物,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品行、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严格标准程序,一大批来自基层一线的劳动模范脱颖而出。”湘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徐亚健介绍,湘潭市总工会还为劳模评选制定了一整套严谨周密的评选办法,有力推动了劳模评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在今年的市级劳模评选中,来自基层一线人员所占比例达80%。“劳模评选向基层一线倾斜,体现了党委政府对一线劳动者的重视和对劳动的尊重。”徐亚健说,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和农民工在劳模推选中的比例,不仅可以让更多的普通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评选,也能让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更广泛、更直接地影响他们身边的劳动者,让劳模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记者了解到,为扎实做好劳模推荐评选工作,市总精心起草制定了《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评选表彰湘潭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通知》,从评选范围、名额分配、评选条件和评选程序等方面对本次劳模评选工作进行了具体明确。与往届相比,湘潭市今年的劳模评选工作更加突出服务中心大局,推荐审核更加严格,人员结构评选比例更加合理。同时,在以往推荐程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层单位职代会表决和基层单位公示环节,确保基层单位民主推荐权力的落实,评选程序更加规范。
关爱:让劳模生活更“无忧虑”
作为职工的“娘家人”,湘潭市总把“重视劳模、关爱劳模、支持劳模”作为劳模工作的重要遵循,坚持从制度上保障,从生活上关心,从精神上激励,着力让广大劳模有更多光荣感、温暖感和归属感。
每年,市总工会都会对劳模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劳模档案管理数据库,并按年代、级别、系统建档,实行劳模档案动态管理,为做好劳模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基础资料。
为全方位保障劳模各项待遇,湘潭市总还提请市政府修订出台《湘潭市劳动模范管理办法》,对市级劳模可以享受的奖励和待遇做出了明确规定。当选的市级劳模不仅可以享受一次性每人2万元的奖励,而且不论在职还是退休,每年都享受劳模慰问金。此外,劳模还享有低收入补助金待遇、劳模疗休养待遇和体检安排待遇。
目前,全市共有困难企业劳模59名。为了解决困难企业劳模医保问题,湘潭市总积极与市财政局、市医保局进行沟通协调,4月份完成了困难企业劳模医疗保险的缴费工作。同时,本着向困难劳模、改制企业劳模、年纪较大劳模倾斜的原则,认真做好各级劳模资金的发放工作。近年来,每年发放劳模资金380多万元,所有市级以上劳模受益。
这些劳模政策的制定,进一步加大了湘潭对困难劳模的帮扶力度,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了全市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劳模、尊重劳模、争当劳模的积极性。
引领:让劳模精神更“有价值”
湘潭有丰富的劳模资源,如何发挥各条战线劳模在工作中的创新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湘潭市总工会大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引导广大职工向劳模学习,放大“典范效应”,带动职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目前全市共有2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如艾爱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杨芳技能大师工作室、湖南省首个医疗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周仕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这一大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攻关活动,成果显著,成为企业的智囊团、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和高技能人才的“加油站”。
69岁的艾爱国是全国劳模、湘钢首席高级技师,在湘钢工作已51年。自2008年艾爱国工作室成立以来,艾爱国无私地将技术传授给徒弟,带动徒弟开展技术创新,为湘钢攻克1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杨芳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年头,就组织、参与了29项军品科研和民品外揽项目,完成600余种零部件的科研工艺与试制任务,累计为公司节创效益520.7万元;全国劳模、医卫名家周仕钧带领的是一支老中青三代医疗梯队不断传承的队伍,他们在全省率先引进中美眩晕所眩晕诊疗系统对发作性眩晕进行诊治……
劳模创新工作室由劳模担任“掌门人”,变“单兵作战”为“组团出击”,不仅吸引着工作室的成员,也引发了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潮和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