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新学期,杭州中小学将开人工智能通识课
-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5日
从本学期开始,杭州市将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育,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
8月22日,杭州市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新闻发布会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培训活动上,《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杭州市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发布。新学期人工智能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一起来看。
小学到高中贯通培养
课程内容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与影响、人工智能知识与原理、人工智能实践与创新、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四条逻辑主线展开,统筹安排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内容。
总体来说,小学阶段侧重认识人工智能,培养学习兴趣;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高中阶段侧重人工智能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全程注重人工智能安全与伦理教育。
具体实施中,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多种课程实施形式,鼓励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实施课程。各区域、学校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深入挖掘多元资源,设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发简单的人工智能启蒙课程,通过趣味化的方式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为高年级学生设计更具挑战性的实践项目,如利用编程工具开发智能应用。
融入鲜明杭州特色
《杭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基于坚持素养导向、凸显地方特色、体现贯穿融通三项编写原则,明确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和课程保障,旨在培养具有“杭州特质”的未来人才。
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数字浙江”建设的先发优势,杭州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人工智能课程也融入鲜明杭州特色,深度对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发展定位,系统整合本地资源优势。在保障人工智能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将杭州产业特色、家乡风土人情等融入课程实施过程,形成特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与家乡建设实践相融合,增强数字化建设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素养导向智能化评价
课程评价方式上,将明确素养导向的评价方式。以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课程学习的评价关键,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充分发挥数据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评价方式,利用数据记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轨迹,结合评价模型开展个性化评价。
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蒋锋表示,从本学期开始,杭州市将实施AI时代的“未来学生”培育行动和AI时代“未来教师”培养行动,构建“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双轮驱动的行动体系。此外,杭州市还将积极推进“未来课堂”和“未来学校”的建设,加强AI教育支撑环境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教育智慧赋能的实践探索。
(来源:潮新闻)
浏览次数: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