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宣讲的空间限制,让宣讲更生动、高效
泉州工会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
-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2日
日前,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谷镇山岭村茶园旁的工会驿站里,福建省劳模、安溪制茶大师陈清元以数字人的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为当地茶农讲述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统筹故事。在山岭村现场参加研学的茶农张清波感叹:“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大师对话。”
这是泉州市总工会打造思政课AI讲堂的一幕。泉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卫华介绍,为鼓励劳模工匠宣讲实现从“能讲”到“会讲”、从“善讲”到“AI讲”的转变,泉州工会为劳模工匠搭建起“理论微课+AI讲堂+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课堂,力求让AI成为劳模工匠思政课堂中会讲故事、懂情感、有温度的“创作力担当”。
陈清元数字人正是他受工会宣讲员培训启发、在劳模工作室成员帮助下共同打造的宣讲“神器”。借助3D建模、AI技术,陈清元将自己录制的宣讲短视频上传到平台上,只花了不到3天时间便在云端生成了一个“数字版的自己”。
彼时,陈清元刚结束泉州市劳模工匠宣讲员培训班的参训任务,他的“数字分身”借助“5G+4K全息”技术出现在安溪大大小小35个茶园中。“每年这个季节都是宣讲任务最重的时段,最高峰时,一天接到七八场宣讲邀请。”他感叹,“今年有了‘数字人’,我不再分身乏术,可以把‘三茶’课堂搬到厝边头尾,带着更多老百姓一起科学种茶、制茶。”
“智能技术的应用,让陈清元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起来。”课堂上,茶农张清波明显感觉到,这样新颖的思政课更受新一代年轻茶农欢迎。
据泉州市润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黄冰莹介绍,借助数字分身,劳模工匠可以自然地融入不同的虚拟场景之中,而借助5G网络极大的带宽和高传输速率,可以实现一名老师讲课、多地点同时仿真,打破传统宣讲的空间限制,实现远程课堂的即时互动。
当智能课堂遇见劳模工匠,当人机协同赋能思政宣讲……智能技术在“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上的运用还有更多可能性。
在泉州市2025年劳模工匠宣讲员培训班上,黄冰莹等百名劳模工匠宣讲员面对面交流,解密当AI融入思政课堂,劳模工匠宣讲将获得什么样的“科技感”。在她看来,“知识图谱”能够帮助职工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虚拟教研室”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推动劳模工匠宣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大数据画像”则通过分析职工的课堂反应,为劳模工匠提供更精准的宣讲反馈,让思政教学更加贴合职工的实际需求。
在DeepSeek应用实操环节,全国劳模、柒牌公司车间主任侯国建在老师的帮助下,花了3分钟时间为自己的宣讲一键生成了一份PPT和发言提纲。
“有了AI赋能,我们的宣讲事半功倍。”侯国建说,借助智能技术,可以把晦涩难懂的技术难题转化为普通职工能理解和认可的图像、表格,还可以通过AI生成基于生产车间打造的数字工厂,为其他行业职工了解工人、读懂劳动、学习匠心搭建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他认为,“AI技术不仅让思政课变得有趣,也让一些不善表达的劳模工匠拥有了一条走上思政讲台的‘捷径’。”
(来源:工人日报)
浏览次数: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