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市农技推广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扎根一线科技助农织锦绣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5日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不愁。”深秋意犹未尽、初冬乍寒还暖的季节,也是农业生产管理的关键期,此时科学合理地做好生产安排,可为来年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市农技推广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立足生产实际,抢抓关键时节,通过项目合作和技术指导等形式,为富阳区、余杭区、建德市等多地的农业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巾帼服务零距离,科技助农见真招。
  慧耕田畴服务新业态
  爬爬山、摘摘菜、看看景,体验农耕乐趣,亦或是品尝一下亲手采下的水果、滋味鲜甜……这类“生态+农业+亲子+文旅”的沉浸式乡村旅游模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也是很多农业企业发展的方向。农文旅融合绘就的“诗与远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但由于农业景观、农产品生产等存在季节性特点,往往短时间内游客量剧增,季节过后又恢复了冷清,难以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要改变农文旅的“潮汐”现象,需要从种植作物品种的合理搭配上下功夫。富阳区的一个农业基地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近年来想要打造“共享菜园”等新模块,向农文旅融合转型,但与新业态相配套的生产安排急需技术指导。接到求助电话后,创新工作室成员顾不上周末休息,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针对“共享菜园”等建设,建议基地可借鉴太极八卦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体规划,并综合考虑基地环境、图案颜色、采收时间等因素提出不同季节可搭配种植的主要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案,以实现四季有花开、季季有果摘。冬季清园是果树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针对基地种植的桃、李、果桑等果树管理,劳模团队手把手指导修剪、施肥、涂白等技术要领,现场鉴定了各类疑难病症,比如多种果树上出现了缺素症,其实并不是土壤里缺少相应的养分,而是根系吸收问题,对此,劳模团队因地制宜地提出土壤改良方案并指导基地技术人员做好冬春季的肥水管理工作。
  创新攻关为农解难题
  新品种配套新技术,才能有效赋能产业发展。建德市大洋镇江东村的基地种植了一种特色蜜柚,芳香浓郁、清甜多汁、不留残渣,属于当地收集保护的特色种质资源。前段时间,基地技术人员反映自家柚子出现异常落果,有的果实上还有刺孔,不知道什么原因。技术人员现场调查后发现,“罪魁祸首”是吸果夜蛾,往往在果实近成熟期或成熟期为害,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杂草丛中栖息,夜间进行取食和产卵等活动,很难被果农发现,由于其防治中尚无登记的化学农药,劳模团队结合该品种柚子的特点及红蜘蛛重发等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了清园、理化诱控、生物农药防治等相结合的非化学防治措施;为科学、准确地评价该地方柚品种的果实品质,技术人员详细调查对比了套袋和不套袋果的商品性指标和感官风味指标,指导基地做好下阶段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品种保护等工作。针对我市黄瓜等蔬菜种质资源丰富但常年粗放种植、常规留种造成地方特色种质退化等情况,持续收集本地特色黄瓜种质资源,并在余杭区多个基地开展生物学性状调查、提纯复壮、品质测定等,以筛选综合性状优良或重点性状突出的优异株系,推动特色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早日摸索出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叶菜连作障碍生态治理技术模式,创新工作室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探索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生物强化还原土壤生态修复、洗盐等技术的应用成效,为农业企业做好全周期的跟踪指导,使技术创新攻关真正开花结果。
  下乡跑田头,头戴草帽、俯身弯腰,“泥巴裹上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的形象似乎土得掉渣,但创新工作室化身“田保姆”,以“劳模精神”扎根一线服务,以“工匠精神”全力攻坚克难,用真心求实效,锻造出一支知识过硬,技能精湛,技术力量雄厚,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队伍,以雄厚的实力和过硬的力量,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吴燕君)
  浏览次数:703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