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实地调查和技术服务
-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4日

如果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那么种质资源则是芯片的原材料。为帮助我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近期,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赴桐庐、临安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和技术服务,以充分发挥良种良技良法“头雁效应”,助力种业发展和山区共富。
跋山涉水 挖掘优异种质探寻“致富良方”
白术、滴水珠、柴胡、板蓝根、三叶青、万年青、辣蓼、伞南星、桔梗、白芍、夏枯草、藿香、绞股蓝、黄独、防己、博落回、商陆、杠板归、前胡、一枝黄花、仙鹤草……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的一处山峦间,精心收集、培植的数十种中药材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团队成员蹲在地里,详细调查当地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品种及收集、保护、种植情况,仔细对比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高温季节,有些植株因阳光直射出现日灼病,三叶青等中药材上炭疽病、斜纹夜蛾、短额负蝗等病虫发生重,团队及时进行田间鉴定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防治意见。山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造就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而如何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则需要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以白术为例,桐庐县富春江镇在20世纪80年代初栽培种白术断代、近40年没有开展白术的人工种植,2020年在芦茨村荒芜多年的山地中发现了3株处于野生状态下的白术,与目前我省白术主栽区种植的天台白术相比,当地保存的白术在叶片形态等方面有明显的特征区别,是桐庐本地的野生白术,因此加强这类中药材的种质资源挖掘、保护对于发展林下中药材和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桐庐县分水镇太平村、盛村,团队实地调查了高粱、乌豇豆种质资源圃建设情况,针对高粱生产中锈病重发以及作物徒长、肥害等问题及乌豇豆生产中蚜虫等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生产管理建议。
技术下乡 精准对接需求传授“良种良法”
“再生稻”,顾名思义就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第一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成熟后再收一季。这种新型栽培模式,既可以改变“双抢”季节劳动力紧张现状,也可以填补单季晚稻收获前“新米”的空白,因此受到一些种植户的欢迎。今年桐庐县分水镇的一个种植基地试种了甬优4149、甬优6711等5个不同品种的再生稻,但心里没底,团队实地调查了不同品种的长势,结合品种特点和当地的环境条件为种植户分析栽培管理要点,适时收割头季并注意留桩高度、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针对临安区於潜镇国家(临安)农作物品种区试站的建设需求,团队深入田间实地调查各类新品种的栽培管理情况和基础设施设备情况,对水稻生产中黑条矮缩病等病害进行现场鉴定,并就各类新品种的特征特性、生产表现及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与当地农技人员及基地负责人进行交流研讨。
勤于耕耘,方能收获丰收的希望。下阶段,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劳模创新工作室将进一步优化服务,以良种良法配套推动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及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将主题教育实效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生动实践。
(吴燕君)
浏览次数:1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