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百年党史·峥嵘岁月(四) 改革开放大潮中 杭州工人奋楫争先 勇立潮头
发布时间:2021-06-2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工会工作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1979年6月28日至7月1日,杭州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
  这次大会是在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广泛深入地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满怀信心地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的形势下召开的。
  出席大会的1112名正式代表来自全市工业、交通、基建、农林、财贸、文教、科技、卫生、体育等各条战线,代表着全市35.8万余名工会会员和42.9万余名职工。在这些代表中,工会工作者和工会积极分子有698名,占62.7%;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563名,占50.6%;女代表占34.2%;参加大会的还有少数民族代表和归国华侨代表,显示了杭州工人阶级的大团结。
  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杭州立即着手恢复各级工会组织、工会劳动保护等工作。1979年,杭州市各级工会恢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并将恢复建立职代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到1980年,全市工建交系统有263个单位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占基层总数的63%,比1979年增加了15.5%。全面扩大企业自主权的75个单位,有68个建立了职工代表制,占90.6%。
  改革大潮中 杭州职工努力提升企业效益
  随着企业经济责任制的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明显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工会积极参与、支持企业经济体制改革。
  如桐庐晶体管厂工会在厂长决定全厂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运用广播、黑板报等广泛宣传,并深入群众调解矛盾,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厂、车间、班组顺利地签订集体合同,促进了生产。杭州金银首饰厂工会在两次职代会没有通过厂改革方案的情况下,一面到群众中收集意见,向厂长提出修改方案的建议,一面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终于在第三次职代会上通过了改革方案。杭州利民制药厂工会积极参与改革,运用职工代表大会对厂纪厂规、经济责任制方案等规章制度展开讨论,激发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当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时,工会立即发动职工群策群力,两天内就筹集资金2.5万元。杭州印染厂工会针对生产薄弱环节开展劳动竞赛,并对竞赛的内容、形式等不断改革,以适应企业的需要。杭州橡胶厂工会围绕实现承包任务,开展了文明班组立功活动、操作比赛、“三优一学”等各种竞赛活动,为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
  同时,为了响应全总、省总号召,推动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全市各级工会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节能、优质高产、多品种、低消耗和文明经商,礼貌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为四化立功活动。
  为了使竞赛立功与推行经济责任制相结合,克服奖励中的平均主义,大多数单位实行了小指标百分赛,对竞赛的高分者给予记功,做到奖赛结合,相互促进。如丝绸系统改评奖为计分计奖,把产量、质量、消耗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作为竞赛指标,以分计奖。市一轻、二轻、化工、仪表、棉纺、一商、二商等局也普遍实行了小指标百分赛。
  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1983年全市共评出基层先进生产(工作)者76792名,先进集体5383个;县、区、局级先进生产(工作)者11061名,文明班组375个,先进集体1575个;市级先进生产(工作)者1076名,文明班组104个;市级劳动模范177名,劳模集体19个。实践证明,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
  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前行的杭州工会
  不断推进的改革进程,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给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广大职工带来了众多的利益和实惠。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为职工施展聪明才智,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为了推进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2月23日,全国总工会十届二次执委会议作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的决议。杭州市各级工会组织响应全总号召,为改革献计献策,建功立业。
  杭州民生药厂是市首批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单位之一。在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厂工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会组织了承包经营专题对话会和每月一次厂长接待日,由厂领导与职工代表进行对话。通过对话和接待职工代表,厂领导了解了职工对承包经营的要求和意见,职工们也对承包经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厂工会利用职代会的时机,组织中层干部和职工群众谈心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厂工会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劳动竞赛,如最佳班组长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操作练兵赛等。由于厂工会的积极配合,1987年1至9月,该厂产值已完成年度计划的85.46%,利润完成年度计划的121.6%。
  为了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制定了《关于在我市推广双保合同的意见》,积极推行双保合同制度。
  “双保合同”就是由厂长(经理)代表行政,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的企业内部契约。它包括完成企业承包任务,维护厂长(经理)的管理权威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明确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关系,做到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许多企业把签订双保合同作为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落实,级级负责。为了防止流于形式,市总工会和区、县产业工会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及时协调企业行政和工会的矛盾,提高双保合同工作的实效性。基层工会定期组织职工代表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并通过情况发布会、民主协商、民主对话等形式公布双方执行情况,督促合同的实施。到1991年,全市签订双保合同的企业达239家,有力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1990年9月,新一轮承包工作在全市展开。各级工会把企业民主管理作为完善第二轮承包的重要内容来抓,企业职工代表认真审议承包方案,积极参与承包人的选聘考核,大力宣传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不断增强企业行政领导民主意识。
  为了协助政府、行政进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推进各项改革的实施,市总工会和各产业工会都成立了深化企业改革调研小组,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会干部培训班。机械冶金工会组织基层工会干部去上海学习,编印学习资料发给企业;纺织工会深入49家企业,调查了解改革动态,并参与了杭丝联招聘印染分厂厂长的工作;财贸工会和《杭州商报》联合举办杭州商业企业千人问卷调查;轻工业工会与相关局行政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职权的若干意见》,为在改革中更好地体现民主,进一步发挥工会、职代会的作用打下了基础。
  各试点企业工会根据市总工会的要求,积极协助行政推行企业改革,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有:
  工会参加了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
  充分利用工会的宣传工具和阵地,大力宣传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职工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通过召开各种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设立意见箱,成立接待室,与群众个别谈心等形式,认真听取职工对改革方案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并及时反映给行政,使改革方案有一个较好的群众基础。
  总之,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各级工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工人阶级的积极支持和主力军作用的发挥保证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