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1960年全国劳模主要事迹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何泰康,男,1932年出生,浙江富阳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工作,后任富阳第三初级中学副校长、县教育工会主席,中学一级教师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1950年2月开始在商龙村校任教,紧紧依靠群众,大办冬学,使青少年入学率超过90%,被富阳县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小教先锋”的称号。1958年9月,何泰康带领全校教职工“一盏油灯一只钟,七百砖头一只桶,赤手空拳办三中”。仅用一年时间,劈山填沟,奇迹般地筑起4200平方米的校舍,并使教学逐步步入正轨。在场口中学任党支部书记、校长期间,适逢高考制度恢复,何泰康大胆启用能人,注重教学管理,苦教苦学,使学校连续3年升学率居杭州地区前茅,被誉为“山乡千里马”。1983年5月,何泰康担任县总工会常委、县教育工会主席。任职期间,他全心全意扑在工会事业上,为切实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默默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为全县教职工办了大量实事,他的事迹被省电台、报纸广为宣传。
 
  潘乃榕,男,1936年出生,浙江临安人,中共党员,大专。1958年参加工作,曾在绍兴第一初中任教,后任绍兴第一初中副校长、临安县昌化镇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1958年从湘湖师范毕业后,分配在绍兴第一初中任教,担任初一年级一个班数学和初三年级5个班的化学A班班主任工作。潘乃榕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教学工作。因学校的老师对化学课程教材、教法都不太熟悉,他就向绍兴市里另外6所学校的几位老师请教,并向外地老师书面求教,尽量搞懂弄通教材。他创造了有效教学方法:一是重视实验,教材上所有的演示、分组实验全部都做,许多实验两人一组,边讲边实验,令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大增;二是与学生平等相待、真诚交流;三是多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化肥厂、钢铁厂、熔炼厂等,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因材施教,对优等学生组织课外小组活动并让他们在教学中当他的助手。对困难学生,他总是同时关注其思想和学习,力争让他们赶上来。经一年教学,1959年,他所教的5个班化学毕业升学考平均分达82分以上,为全县第一,全地区第二。
 
  赵越,男,1939年出生,浙江临安人,中共党员。1958年之前在临安公社回龙大队当保健员、记工员,后在临安县东湖小学、高虹乡中心小学、临安县电视中专任教,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深深感到“没有文化苦处深”,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东湖办起了小学,赵越被派到东湖小学教书。当时,他的母亲生病卧床已7年,父亲年老,弟妹尚小,身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他还是毅然服从党组织的决定来到东湖村。面对一无校舍、二无课桌、三无经费的困境,面对在旧社会受过苦的村民,面对全村几十名渴望读书的可爱孩子,他被触动了,下决心办好学校。他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满腔热情,决心艰苦创业。他借来了课桌凳,在群众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草屋当做校舍,动员全村42个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使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学校办起来了,可是赵越缺少教学经验。“困难是考验”,赵越冒雨忍寒,每天晚饭后到一公里外的回龙小学请教、备课,深夜回校再批改作业。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教学门路,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好转。全县统考,全校平均分数达76分,名列全县第二。
 
  沈杏仙,女,194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8年在余杭县亭趾公社大坝小学任教,后任余杭县临平镇一小副校长、余杭县教育工会主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该同志热爱教育事业,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关心儿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1958年,沈杏仙到亭趾乡大坝小学任教。这是一所门窗不全、课桌椅破烂、只有19个学生的单班村校。学生在课堂上打闹嬉戏,学习成绩差,干部群众都对办好学校信心不足。为了办好学校,沈杏仙利用休息时间,和群众一起劳动,在劳动中与群众打成一片,并组织农民识字。为了动员更多的学生入学,她经常进行家访,宣传上学读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还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上学的具体困难,比如,学生雨天上学没有雨鞋,就发动他们做木屐。她背年幼的学生上学,送路远的学生回家;经常到家务重、缺课多的学生家中补课;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钱来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学习用品、缴纳学费。她的行为感动了村里的干部群众,他们主动为学校修理门窗和课桌椅,平整操场,使学校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民积极送子女到学校来上课,最后全村45个学龄儿童全部入学。由于她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的思想面貌、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王绍荣,女,1931年出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退伍后曾在西湖小学任教、萧山市第二实验小学当教育顾问、杭州市教委教研室当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她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能认真钻研教材,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她在课堂上应用“直观教学”方式教学,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好,受到省内外同行的好评。杭州大学教育系孙士仪教授曾评价她为杭州市高年段数学教学“一枝花”。她当时还与杭州大学的孙士仪、王权等专家搞“口算卡片提高计算能力”等实验,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教研工作方面,王绍荣参加了天长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全省三算教学改革实验;组织教研员编写暑假作业、小学数学复习用书,还参加编写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经验荟萃丛书》。她的《三算教学中的启蒙教育》、《三算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分别在1986、1987年全国三算教学研究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寓三算教学于游戏之中》一文被浙江省三算教学研究会评为三等奖,其撰写的专著与论文约30万字。
   
  王芝兰,女,1941年出生,浙江淳安人,中共党员,高小文化程度。曾在淳安县叶家乡光辉幼儿园、淳安县唐村公社叶家生产队幼儿园工作。195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刻苦学习,忘我工作。她白天认真工作,晚上专心学习幼教资料,自编童话、歌曲、故事、舞蹈,并经常到乡中心小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从早晨6时至晚上10时幼儿园的活动都安排得满满的。为了提高幼教水平,她每半年都要自带口粮、背着铺盖,步行50多公里,到县城机关幼儿园向公办幼儿教师学习经验。王芝兰关心幼儿,让家长们放心。她经常给幼儿洗头、洗脸、剪指甲、洗衣裤,教幼儿唱歌、跳舞、游戏、计数、识字,管好幼儿的吃饭、午睡、活动、排队。有几个幼儿经常尿床,被子、裤子湿了,她主动换洗、晒干;幼儿感冒、发热,她就及时治疗、喂药。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健康成长,都很满意。全村80多个妇女从孩子牵累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幼儿园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刘方门,男,1923年出生,中共党员。临安县天目山公社光辉生产队业余民校教师。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一心一意为革命事业服务。他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有空就教群众识字。在刘方门的努力下,村里文化教学水平居全县领先,全村158个青壮年汉语拼音达标,人人会讲普通话。在扫盲高潮时,他跑到离村近20公里路的县城去买书,回来天已黑了,为了使学生当晚能够读到新书,他又饿着肚子把书送到13所民校学生的手里。为使教学密切结合生产,在兴修水利时,刘方门就在水库边插满识字牌,上面写着“修好水库积满水,增产丰收有把握”;在积肥时,就写着“积足千担肥,实现双千粮”;在抢种抢收时,就写着“早稻不过立夏关,晚稻不过立秋关”的鼓动口号,来发动社员抓季节抢种。1959年一年时间里,刘方门总共写了墙头标语1000余条,纸标语700余张,20块路头识字牌。为使教学适应生产,他曾运用田头擂台、见物识字、卡片游戏等27种识字教学形式。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村里扫除文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阿松,男,1920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小学文化程度。1950年在余杭肇和乡当民办教师,后任杭州三墩公社农业中学副校长、余杭勾庄公社中心学校副校长。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心农村扫盲工作,不怕困难、不辞劳苦、不顾病痛、不计报酬,自己解决民校灯油、书籍等经费,动员全村青、壮年全部入学。因为自己文化水平很低,他坚持先学再教,边教边学。他从不请假、不缺课,教学方法因人制宜,灵活多样。他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自编“顺口溜”进行识字教学,效果显著。在他的努力下,1956年该村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村。1958年10月,公社调吴阿松去筹办半农半读三墩农业中学,他任副校长。他以校为家,克服师资、教材、校舍等各种困难,坚持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原则,为农村培养了500多名农技、财会人员。1959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
 
  董德锦,男,曾在临安公社横溪生产队当业余创作者,后任临安公社文化站站长(业余)。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从小爱好文娱活动,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他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配合政治任务,编写了不少剧本,自演自唱。通过演出,对工作、生产都起了鼓动和促进作用。董德锦热心于搞业余文化工作,顶住各方面压力,坚持创作。在他人的帮助与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他坚持辅导俱乐部成员,每星期编一两本宣传资料,并亲自送给俱乐部成员,还给他们排演,常常是晚饭后去,直到天亮才回家,而白天仍坚持参加劳动。他还经常在公社召开的干部会议或现场会上自编、自排、自演一些剧本,使文艺紧紧地配合当前生产,做到文艺为政治、生产服务。同时,他还对其他生产队的创作人员进行辅导或对他们创作的稿件进行修改。多年来,在党的关怀下,董德锦共编写了《春暖忘冬寒》、《卖鸡》、《红领巾》等大、中、小型现代剧本32本,说唱、快板、诗歌等2000多篇,不少剧本还在全县推广。
 
  安忠文,男,1925年出生,浙江诸暨人,高中文化程度。1958年参加工作,曾在杭州曲艺团当演员,后任艺委会主任、创作组组长。1958年获得浙江省曲艺会演优秀演员奖。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贯说新、唱新。他创作的歌颂党和社会主义的新曲艺,颇受广大群众喜爱。他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去海岛体验生活,吃苦耐劳,不计较个人得失和经济收入,先后创作曲目《连环调》、《多余姑娘》、《赵老五养猪》、《曹佬佬借炸药》、《比媳妇》等,在《中国曲艺》、《浙江戏剧》、《东海俱乐部》等刊物上发表,在省、市报纸上也发表了许多曲目。安忠文热爱演唱,积极辅导业余曲艺工作者。退休后,他积极发挥余热,为群众义务演出,并埋头编写新曲目,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奖。
  
  阮未青,男,1933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曾在欢潭乡中心小学当美术专职教师,后任萧山欢潭乡政府办公室主任、萧山进化公社文化馆馆长,小学教师一级职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党的第一批宣传员,他边搞宣传边进夜校学习文化,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写小说,用这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到1956、1957年,他画的壁画已小有名气,在乡内外各村用1000多幅壁画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958年8月,浙江美术学院曾填表保送他上美院,但当地党委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工作。他毫不考虑个人得失,自愿留下来为山区服务,用实际行动为山区文化教育事业服务。1959年,阮未青用农民画的形式,创作了一本《共产主义诗画》。全书45幅画并配诗,描绘了社会主义的美好前程,该书得到浙江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的肯定,并为此写了序。1959年,该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农民画画册。他1959年创作的小小说《一分田》曾在《人民日报》等6种报纸上转载,杭州大学中文系将《一分田》编成一个单元教材资料,浙江省教育厅将《一分田》编入当时的语文课本。
 
  顾粉红,女,1934年出生,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51年在安徽芜湖杂技团当演员,后在杭州杂技团、杭州工艺美术服务部、杭州工联大厦工作。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在杭州杂技团期间,成功地表演了《双节散梯》,成为全国杂技界的一个上水平的创新节目,并长期作为该团的保留节目。1958年,杭州杂技团党支部提出要编排一些新节目,顾粉红和演员葛金宝、高银娣一起研究后,决定首创一个叫《双节散梯》的节目。为了排练好这个节目,她们每天早晨3点起床,并自行购买简易道具。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苦练,在1959年国庆演出时终于获得成功,反响热烈。为此,上海《新民晚报》刊登了此消息,长春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马戏团新节目》。
 
  陈琴玉,女,1920年出生,浙江鄞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51年在杭州医院当医生,后任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职称。曾当选为中共浙江省第三、四、六次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热爱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勤奋,认真负责。她总是积极抢救数以百计的危重病人,深受好评。她对疑难杂症仔细检查,认真分析,做到不误诊,不乱用药物。她还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获得良效。陈琴玉重视培养青年医务人员,经常参加各级医师职称晋升考评、医学论文评审等工作。
 
  高阿三,女,1915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中共党员,初小文化程度。1958年在萧山龙虎产院当接生员,后任萧山瓜沥公社医院副院长、龙虎产院院长、南阳卫生院副院长。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热爱本职工作,在当接生员期间,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辅导工作,推广了住院新法接生,改变了在家老法接生的传统观念。她工作兢兢业业,使住院接生安全率达90%以上,大大降低了孕产妇的死亡率和并发症,从而使住院新法接生得到顺利普及,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
 
  孙校洪,男,1930年出生,浙江桐庐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程度。1949年任桐庐水运站站长,后任杭州木材总厂党委副书记。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在担任桐庐水运站站长期间,一心扑在工作上。天目溪、富春江经常洪水泛滥,每次洪水来临时,他都挺身而出,奋战在防洪抢险第一线。1956年洪水暴发,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保住木材8896立方米。为了解决群众困难,他卖掉自己的金戒指,换成大米救济贫困户。孙校洪还开办夜校,组织群众扫盲,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其所在单位是桐庐第一个实现“四无”的卫生先进单位。
 
  金华欧,男,1933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党员,大专。1950年在杭州财税局工作,后在杭州市体委射击俱乐部当教练员。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该同志1959年“大跃进”年代在射击俱乐部当教练员,体育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处于热火朝天、蓬勃发展的时代,俱乐部正跨入成立阶段的第四个年头。处于开创初期的俱乐部,打开局面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需要培训大批的骨干,需要直接发动、组织群众参加训练。而金华欧刚从税务局调入俱乐部,从业余爱好转入到专业工作,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困难很多。此外,俱乐部人手又少,他便团结同志起早摸黑,边学边干,深入单位,争取领导支持,见缝插针,耐心教学,培养了千名射击骨干,并成功组织召开了难度极大、影响深远的全市射击比赛大会,为杭州市群众性射击运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金华欧是射击国际A级裁判,在参与制订我国《射击业余训练大纲》和《裁判法》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他还是第23届奥运会射击金牌获得者吴小旋的启蒙教练之一。1990年,他参与了亚运会射击委员会的筹备工作,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编辑:经济部   浏览次数:10529

增值电信经营许可证:浙ICP备11032011号-1   主办单位:杭州市总工会   网站建设:合众软件

Copyright@2014-2020 www.hzgh.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