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职工之家”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建德市总工会主席 赵银松

  2015,建德市总工会在三都镇工业园区按多功能、全方位、一体化的标准建设“职工之家”。经过半年多的运作,有效改善了偏远园区公共服务不足的状况,帮助企业破解“招工难、用工荒”困境,为打通工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瓶颈提供了新路径,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效益。

  创新机制  理顺关系

  一是党建引领机制。把基层工会工作纳入“大党建”视角,推动党建与工建同规划、同部署、同担当。如打造“蓝领驿站”和“职工之家”的共同阵地,开展先进“职工之家”建设与创建基层先进党组织有机结合等,形成“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良好氛围。

  二是共建共享机制。改变以往只在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传统,建立工业园区联合工会,实现园区36家企业工会组织的全覆盖,由园区工会统一建立“职工之家”,惠及园区所有企业,特别是本身无力建“家”的小微企业,初步实现组织联建、工作联动、活动联合、成果共享,最大限度凝聚合力,促进工会工作大融合。

  整合资源  搭好平台

  一是基本需求平台。市总工会召集联席会议,携手三都镇与组织、卫生、民政、金融、邮政、文化、体育等职能部门,通过多方联系、沟通协调,不断争取各种支持帮助。以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为切入点,为会员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提供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优良环境,建立包括工会服务站、职工书屋、职工培训室、蓝领驿站、爱心超市、医疗救助、体育健身、ATM机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化服务平台。

  二是维权诉求平台。发挥“职工之家”的阵地作用,开展劳动法和工会法培训,做好工会知识介绍和普及工作,建立园区18家规模以上企业的“文化展示墙”,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满足职工依法维权、民主管理、平等协商、纠纷调解等利益诉求,从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达到企业与职工之间“双爱”“共赢”。

  明确标准  提升服务

  一是人性化标准。从“让职工愿意来,找到乐趣、找到家的温暖”目的出发,结合园区特点和工作性质,在内部管理上,推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免费开放、全程服务等措施,并保证各平台设施的正常高效运转。如建立职工网吧,开通了20M的互联网络,凭工会会员证可以免费上网2小时,并且中心范围提供免费无线网络。按照市卫计局指导建立职工医疗室,配备职业医师和护士,24小时开通医疗服务。

  二是规范化标准。深入推进园区工会和“职工之家”规范化建设工程,严格遵行各平台的行业准则和操作要求,实行偏远乡村与城镇同等的服务待遇,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品质服务。如按照建德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5+X的功能定位,规范设置服务站,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医疗互助、困难救助,以及手机固话充值、华数电视费缴纳、网上预订车票和购物等系列服务。

  存在问题

  区域治理任务重。由于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一些平台短时间内过于拥堵,无法容纳更多会员。由于人员分布的不均衡性,部分地区产生了治安、交通和消防等诸多安全隐患。如三都工业园区有4200多名产业工人(其中1500人多外来务工人员,外带部分家属),社会治理的责任和压力较大。

  配套要素不充沛。随着各种平台包括场地、设备以及服务类型的不断增加,运行管理、维护维修等成本费用增加。建德市总工会将为此每年投入数十万元,而乡镇基层工会收入有限,如果在全市推广这一模式,就会产生经费缺口。再者,工会工作者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功能拓展有空间。由于法律专业服务人才稀缺,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素质有待提高,使“职工之家”在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完全开发。

  对策建议

  加大宣传,扩大影响。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需要,强化工作基础,提高基层工会组织的获得感、存在感。依据《工会法》《劳动法》等更好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增加职工对“职工之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感,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重视教育,提高素质。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政治、文化、技能等全面素质。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壮大职工志愿者队伍,提高职工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园区的自治功能。

  综合治理,防控风险。借鉴成功经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督查、考核奖评工作。发挥运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力量作用,增强工会工作者和企业主的综合治理意识,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建立危机管理应急预案和风险防控体系,做到警钟长鸣不松懈,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

  借势借力,跨越发展。坚持上下齐心、内外联动、因地制宜,扩大“职工之家”覆盖面,做到应建尽建。结合市场化运作手段,降低各类成本,减少经费开支。优化平台布局,维持正常运行,提高服务效率。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职工之家”对接,持续拓展服务外延与内涵,实现与职工“点对点”零距离交流,努力实现“职工之家”从“无到有、少到多,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