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与立 让企业凤凰涅槃
发布日期:2018-12-25
 
  2002年10月27日,在青春宝集团创建30周年晚会上,掌门人冯根生向代表青春宝昨天、今天和未来的三代药工代表送花。

  坐落西子湖畔桃园岭下的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简称:青春宝),对于杭州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伴随着80后、90后的成长,已然成为一个时代性的标记,很多人多年后仍记得那个网球场上欢快打球的姑娘。青春宝的成功,归功于它背后的男人——冯根生。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回望,冯根生缔造了中国国药现代化的江湖,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探索和创造。

  于无声处听惊雷

  1956年“公私合营”后,胡庆余堂改为胡庆余堂制药厂。1972年,制药厂一分为二,原厂部改称为杭州中药一厂。而远在郊外的生产车间,则升格成为杭州第二中药厂,冯根生出任厂长。

  一个属于他的江湖,初成雏形。

  1984年,冯根生向旧体制发出挑战,在全国还没有实施厂长负责制之前,率先在全国试行干部聘任制、员工劳动合同制,勇敢打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成为国企改革的“出头鸟”。

  大刀阔斧的改革,卓有成效。一年多后,《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杭州中药二厂的改革,新华社发了通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7篇进行了连续报道。杭州中药二厂成为千千万万国企仿效的榜样。

  无管理不制度。冯根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严、二爱、三和谐。”他曾说:“当时厂里的规定很严格,迟到1次罚10块钱,3次迟到算旷工,3天旷工解除合同。而工人当时工资只有50多元钱。但实际困难的确需要解决,比如雨雪天抱着小孩的妇女如何上班等。所以我当时承诺,3年内,用大巴士来接送职工上下班。我做到了,这就是爱。”没有严,就会乱套;没有爱,就没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最后的目的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一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始终付诸实施。“冯老工作很认真,几乎每天都是管理人员中第一个上班的。开始的时候条件比较差,还没有接送车,后来有了接送车,但冯老从来不让司机等他,每次司机去接他,他很早就在窗口看着,看到车远远地来了,就早早下楼等着。”现任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胡庆余堂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俊回忆说,“一般他都是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等到员工下班之后,我们这些管理层只要还在单位的,都喜欢到他办公室碰个头,聊聊天,几十年如一日。”

  单枪匹马,笑傲江湖。

  改革以后,企业发展特别快。到1988年,企业销售额猛增到1.7亿元,成为中国2000多个中药厂中第一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利税2700万元。4年多时间,增加了9倍,这在当时是一个奇迹,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于无色处见繁花

  1989年下半年开始,国有企业的经营普遍陷入低谷,许多国有企业在这个时候倒闭,杭州中药二厂也岌岌可危。

  风云再起,力挽狂澜。

  1990年,全厂利税总额只有500万元,不到1988年的1/5。“当时,我就感觉到国有企业这个机制不行了,再这样下去,这个企业很危险了。”冯根生认为,改变当时的困境关键在机制。只有改变机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1992年,工厂的自营出口权被取消。看着一叠叠国外订货合同无法履约、销售额不断下滑,冯根生萌生了合资的念头。在多次商榷后,泰国正大集团与冯根生完成合作,而条件只有一个:留下冯根生。随后,会计师事务所对中药二厂总资产进行评估,共计1.28亿元,比企业净值高出近两倍。正大集团收购总资产的60%,余下的40%仍作为国有资产投资。有专家评论:冯根生经此合资,青春宝一下子就取得了产品的出口权、经营自主权等国有企业梦寐以求的理所应当的权利。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针。一直在探求改革突破口的冯根生感到这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良机。几经商榷,青春宝集团决定改制,把企业股份的20%卖给职工,其中要求冯根生购买2%,折成人民币300万元。这样的方案之前在整个行业都没有先例。但冯根生每月的工资只有数千元,根本买不起,这就是著名的“冯根生难题”。

  侠之大义,为企为民。

  “当时就有国外的大财团三顾茅庐来请我,仅安家费就是100万美元,我没走。不是不动心,是舍不得自己的企业。60多岁的人再谈钱太晚了,再多的钱也花不了多少。可改革无止境,我得为职工想想。”冯根生曾说。最后,他咬牙向银行贷款270万元,再加上积蓄30万元,买下了股份。全厂职工像吃了定心丸,个个踊跃购股。多年后,马云曾这样评价冯根生:他自己就是一味改革猛药。正是这剂猛药,为那个年代停滞不前的中国国企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经营者道路。

  “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冯根生用了一辈子的箴言,也许这正是这棵国企“常青树”带领着企业越挫越勇的秘诀吧。值得一提的是,冯根生还是“春风行动”的带头发起者之一。像冯根生般“劳劳车马未离鞍”的企业家还有很多,40年风风雨雨,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几十年变革史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