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活力 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19-01-02
  新中国初期,国营企业作为生产建设的主力,共和国的柱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僵化的生产与分配体制,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也让不少企业陷入“温吞水”,乃至倒退的境地。

  不破不立,一些企业开始以推行劳动、人事、分配为中心的三项制度改革,“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薪酬能增能减”,旨在活化企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

  三项制度改革也将这些企业推向了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他们中流击水,各显其能。有的深耕一方,成为国际领先、名副其实的中国重器;有的拥抱未来,果断“跨界”,通过新兴产业再次焕发盎然生机。

  他们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烛照先机的敏锐触觉,是四十年改革之路最好的注脚。

  时代印记

  1979年5月,国家经委、财政部等六部委决定在京、津、沪三地,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同年7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5个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文件。

  198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在一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中试行国营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打破了自1956年起正式实行的企业工人“八级工资制”。

  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宣布自当年10月1日起,企业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的工人,除国家另有特别规定者外,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

  1992年初,以徐州为发端,国营企业掀起一股以“破三铁”(“铁饭碗” “铁工资”和“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三项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1994年11月2日至4日,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决定,选择100家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时间为两年,自1994年底开始到1996年底结束。杭州汽轮机厂成为百家试点企业之一。

  1997年1月8日,全国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有企业开始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工作,各级政府组织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并为下岗职工实施生活补助和失业救济。同年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改革思路。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向社会公布国企改革攻坚战“两个大多数”的三年两目标:“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0年12月11日,全国经贸工作会议透露,6599户大中型亏损企业减少4098户,占总数的62.1%,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占83.7%。次年1月9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盛华仁宣布,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完成。

  2010年至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先后印发《中央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标志着中央企业工资管理开始由“工效挂钩”转变为“预算管理”。

  2015年5月4日,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杭州市国有企业改革。同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和用人制度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指明了方向。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坚定改革转型 在市场洪流中劈波斩浪


1992 年,杭汽轮厂中层干部劳动合同签字仪式


杭汽轮60 载,培养了一代代技能优秀的职工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位于半山的杭汽轮度过了它的60岁生日。

  一甲子时光里,当年的杭州汽轮机厂,成为现在的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杭汽轮人从引进摸索国外转让的技术,到站在世界舞台上与国外知名企业同台竞争。其转型发展的故事,折射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实力与自信,也是无数国有企业和职工经历改革、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市场洪流的缩影之一。

  重视研发奠定创新基础

  对杭汽轮工会副主席卢建华来说,最初的变化与工业制造好像没有直接联系。1987年,他进入杭汽轮工会当文体干事。 “三项制度”改革开始后,企业进入市场竞争,需要提高知名度。工会积极为厂里的优势文体队伍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去省市级别的职工竞赛。

  当然,知名度需要与之相配的实力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在业界,汽轮机堪称“装备制造业的皇冠”,战略意义非凡。它可以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冶金、国防建设等核心领域。能否自主制造工业汽轮机,可以说是国家工业体系是否完整的标志,甚至也关乎国防安全。

  1992年前,杭汽轮的年产值大约在亿元级别,年利润在百万至千万元水平,员工的收入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固定收入,与同类型企业基本保持一致。强调统一性的生产计划和人事分配制度,让杭汽轮进入一种“温吞水”般的氛围,不进则退,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初期,杭汽轮引进了德国西门子工业的汽轮机技术,不断探索。“迈小步,不停步”是当时技术攻关的一项原则。市场竞争的考验最终证明,当时确立的“消化、吸收、改进、再创新”发展模式,为杭汽轮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在汽轮机领域创造了许多“国产第一”:国产第一套500万吨/年炼油装置驱动用汽轮机、国产第一台大型乙烯装置驱动裂解气压缩机用汽轮机、国产第一台4.8万立方米大型空分装置驱动用汽轮机……杭汽轮制造的设备,还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全年制造的几百台汽轮机,几乎没有一样的。

  对研发的重视,加上差异化的策略,让杭汽轮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大幅提升。最近十年,杭汽轮的年产值最高可达50多亿,利润7亿,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3.5万元,在同类企业中领先。

  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1992年,杭汽轮和全体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用工性质由此转变,意味着所有职工“能进能出”,打破了多年的铁饭碗,卢建华坦陈当时并非不忧虑:“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冲击,也有忧虑和彷徨。但这毕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勇往直前。”

  给卢建华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1995年,杭汽轮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全国百家试点单位。同年,厂里还首次尝试了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协商平台和机制的形成,让职工可以表达经济诉求,企业发展与职工权益共建共享。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企业效益和员工收入同步增长的紧密联系。”卢建华说,“改革以后,大家对‘公平’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拿一样的报酬叫作公平;但现在,为企业贡献多的,理当增加薪酬,这是符合规律的。”收入与分配的改革,让大家体会到了企业发展方向与职工利益并行产生的巨大效能,也给杭汽轮工会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思路。

  在他看来,工会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发发福利”,更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想职工所想。除了工资与各类保险、职业年金等,杭汽轮工会对职工保障工作,有着更深远的思路:“鼓励职工提升技能,有了一技之长,不是比单纯地发钱更有意义、更能提供保障?”除了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讲座、比武,工会还力推创建职工技能创新工作室。让蓝领工人在创新工作室实现技能与工艺创新,也让各种攻坚克难的经验能以资料形式留存下来,成为杭汽轮的财富。而今,杭汽轮的一千多名一线工人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各有三百多人,形成了一支技能精湛,敢于攻坚的队伍。

  一甲子岁月倏忽而过,见证过杭汽轮许多关键时刻的卢建华感言“人间正道是沧桑”。“三项制度”改革将杭汽轮推向了惊涛骇浪的市场大环境,也让技术引领的杭汽轮脱颖而出,不断鞭策自身,提升核心竞争力。用杭汽轮董事长郑斌的话说,“技术创新是杭汽轮安身立命的法宝,模式创新是杭汽轮实现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而今,杭汽轮即将迁离半山,在全新的环境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说汽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的皇冠,燃气轮机就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摘取这颗明珠,就是杭汽轮下一阶段的发力方向,也是国家需求和企业使命。

拥抱绿色未来  在时代潮流里开拓发展

2015 年,杭州本土生产的“绿水青山”款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

西湖电子转型升级,充电场站和充电桩建设是发展方向之一

  老底子的杭州家庭,可能都有过一台“西湖”牌电视机。生产它们的西湖电子集团,正以全新的形式活跃在杭州人的生活里:2014年年中,第一辆“蓝天白云”款西湖比亚迪电动公交车K290路载客上路,开启了杭城新能源电动汽车大规模推广运营的序幕;2015年,杭州本土生产的“绿水青山”款新一代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G20杭州峰会期间,由西湖电子集团承担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大巴和出租车等累计保障安全出行9450车次,安全行驶155.9万公里,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零事故、零意外——来自传统制造业的国企成功进军新兴产业,又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抢抓机遇  转型新能源汽车

  能源和环境,正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识,也是国家战略。西湖电子正是以敏锐的眼光发现并抓住了这个机遇。

  2014年4月,杭州市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西湖电子作为控股方与比亚迪合资成立杭州西湖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我们原来都是做彩电的,是传统电子行业,要一下转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当时确实压力很大。由于我们做了充分的前期调研,公司上下还是非常有信心。”时任西湖电子集团工会主席沈宏凌很有感慨地回忆道。2014年,正值西湖电子开始大规模进军杭州纯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的推广应用之际,作为集团工会负责人的沈宏凌,是集团产业转向新能源这一重大转型阶段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

  当时,集团定下目标:两到三年内,让1500辆纯电动公交车在杭州运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沈宏凌带领下的一支运营推广团队付出了长达数年的不懈努力,“纯电动大巴上路行驶前,需要经过车载智能设备安装、充电桩建设匹配和测试调试等过程。一次性投入10-20辆大巴上路,最起码需要工人们忙碌半个月。”

  从前制造彩电,都是年长的师傅带年轻的工人,而接触新能源领域,却是年轻人出去学习,回来再与大家分享。为了更专业地测试纯电动出租车,不少职工甚至考了出租车从业资格证。在技术研发的同时,无形中也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

  目前杭州的公交车里,纯电动大巴已占到近一半。在集团展示大厅里,还有一组令人骄傲的数据:截至目前,西湖新能源汽车累计运行3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469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相当于47508公顷森林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企业工会“零投诉”带领员工转型

  位于拱康路的纯电动公交车维保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外新能源汽车充电场站。白天行驶在路面的新能源公交车,晚上都要回到这里,将电池充满,每辆车要充三到四个小时。据国家电网杭州供电公司测算,目前杭州市电动公交日充电量约为20万千瓦时。

  值得注意的是,维保站里负责充电、维修和保养的工作人员,以及充电桩的生产安装人员,都是西湖电子原来制造彩电的工人。每晚10点以后,工人们要为回到场站的公交车逐一插上沉重的充电枪,并每隔半小时巡视一次,检查是否有跳枪、电流过大等异常情况。365天不可间断,昼夜颠倒的工作,加上场站位于室外,遇上刮风降温,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沈宏凌回忆,为了带领职工尽快转变岗位角色,投入到新能源领域中去。西湖电子工会做了大量的工作。面对有些陌生的新事业,工会组织全体职工参加了针对不同岗位的专业培训,前后历时长达一年;各分工会的领导也身先士卒,当好排头兵,以身作则,带领职工投向新的战场;争取到行政的支持,推行工资协商,保障好职工的薪酬;尤其是对不理解岗位转变的职工,工会一对一地向他们了解情况,积极沟通,帮助职工从思想上做好迎接新工作的准备,做到了转型工作职工“零投诉”。

  现在,转型升级中的西湖电子在董事长章国经的带领下,正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与运营推广、充电场站和充电桩建设、车载智能化设备研发生产的发展轨道上继续前行,继续谱写着绿色能源、智慧出行的发展新篇章。今年,西湖电子还取得了纯电动专业车辆的生产资质。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我们有望看到零排放、零污染的新能源环卫专用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让美丽杭州再添一份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