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 代代相传
发布日期:2018-12-06











  时代印记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先后在大庆油田和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劳动模范。

  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为了国家发展进步,积极投身于生产建设与技术创新。几十年来,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成为共和国的柱石;他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建国初期,杭州市总工会团结广大职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四次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的陈有生、“一五”省级劳模李裕银……一批先进模范不断涌现。进入新时代,市总工会把握时代潮流,转变劳动模范服务管理思路,推进劳模疗休养工作,加强劳模保障,让劳模和工匠们感受到更多关怀与温暖。以葛小青、杨金龙、蒋应成、礼为奇等为代表的最美劳动者们,技术与风格并进,展现出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

  榜样的力量熠熠生辉。劳模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劳动者在自己的领域尽职尽责,刻苦钻研,探索求新。回溯过去,劳模精神从未褪色;展望未来,劳模与工匠的标杆必将更加闪亮耀眼,更加鼓舞人心。


  李裕银:愿工匠精神永远传承

  1979年,中央第一次定义“劳模”“先进”,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杭州,这些兢兢业业的人物与团体,凭借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和创新精神,突破局限,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杭州的工业发展,“一五”省级劳模、原杭州制氧机厂副厂长李裕银就是这样。今年93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面对记者,他兴致勃勃地拿出零件图纸,回忆起当年克服重重困难,制作出省内第一副“高速攻丝夹头”的故事。

  穷孩子从此站起来

  1925年,李裕银出生在瑞安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在地主家放牛。15岁开始,他在资本家办的工厂里做翻砂工,每天需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和沙子打交道,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一身油一身汗,双手永远洗不干净。不仅工作时间长、环境恶劣,工人们还被诬陷偷窃工具、被克扣饭菜、拖欠工资,十分艰苦。

  新中国成立后,李裕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他的话来说,“我这个苦水里泡大的穷孩子从此站了起来”。1950年,25岁的李裕银获得了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两年后,带着“去离家乡远一点的地方闯一闯”的想法,他被浙江铁工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录取,来到了杭州。他发现,自己现在有了可支配时间,多劳多得,每个车间也都配备了医生,保障工人的健康。“生活这么好,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李裕银干起活来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总是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一定要学文化懂技术

  李裕银刚到杭州制氧机厂时,文化水平并不高。一次,他把一批零件做成了废品,对于生产工人来说,这是最痛心的事情,让他非常羞愧:不是因为他技术不好,而是因为那是他刚认识阿拉伯数字,零件直径应该是190毫米,却被他看成是160毫米,这才把零件做成了废品。这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文化、懂技术。

  从此,他开始利用空隙时间读书看报,阅览技术书籍和专业类杂志,“那个时候,虽然看文字还有点困难,但结合插图,再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也能学习知识,解决一些工作上的问题。”他曾根据《机械工人》杂志介绍铰刀的文章,设计出一种新的零件加工刀具,把工效提高了5倍,还省去了一道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除了自学,李裕银还参加过一个短期的技术训练班,学习代数、三角、制图、工程力学、机械零件等知识。然而上课没几天,李裕银的功课就“掉队”了。别人半小时就能做好的计算题,他需要整整一个星期天。他想,要想理解学会上课的内容,首先要解决听课时记不住的问题:记笔记时遇到“磷”“硫”字,就先用“令”“六”代替;“MU”的读音,就标注“爱母由”来提醒自己。班里的同学也主动为他辅导。就这样,李裕银在几个月里不断进步,也为以后成为厂里的技术革新尖兵打下基础。

  那段岁月也让李裕银感触良深:“在学习上也要像生产一样动脑筋搞革新,才能一个个突破关键难题。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我后来能成为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离不开他们帮助我打下的基础。”

  苦干巧干不断实践创新

  李裕银对工作充满了热忱和专注,总是思考如何改进生产工艺,为工厂创造更多贡献。1953年7月起,李裕银连续72个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改进了84项工模具,超额工作3300多个时。“每天干8个小时活,工余时间也不休息,闲下来时脑子里也想着如何提高产量、保证质量。”

  不仅苦干,还要巧干,要不断实践创新,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一直是李裕银推崇的工作精神。1957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为了提前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厂里号召职工开展技术革新。一次,厂里接收了一批制冰机上的机体与汽缸加工任务,但那时钳工们还在用手工扳螺丝,效率较低,导致大批部件积压,影响了生产进度。后来,李裕银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做出了全省第一副“高速攻丝夹头”。采用这副磨具,能缩短原先的工艺流程,使钻孔带攻螺丝的工效比原先提高20多倍。

  1958年,李裕银被评为浙江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劳动模范;1959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群英大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8年,李裕银作为浙江省两名劳动模范之一,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从北京回来后,李裕银成为杭氧“技术革新小组”领头人,继续带领工人们不断改造革新工艺。

  在李裕银看来,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善于创新,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才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回望过去的岁月,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吃过黄连的人,更知道蜜糖的甜。”李裕银说,虽然不能再年轻30岁继续做贡献,但希望老一辈工人苦干、巧干的精神,能继续传承下去。

  葛小青:用一流技术点亮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葛小青,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杰出职工金锤奖、杭州市首届杰出人才、杭州市劳动模范、首届“杭州工匠”;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工作24年,成功解决核电关键部件的焊接难题,为我国核电国产化重大装备焊接制造做出突出贡献。

  葛小青有一双电焊工人特有的手——厚实且粗糙。这双手因为整天和火花打交道,留下了一些烫伤的疤痕;但是也是这双手,在焊接岗位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由葛小青焊接的许多世界级锅炉项目,精密程度能够经得起X光和超声波的检验。

1994年技校毕业后,葛小青被分配到焊接技术要求最高的容器车间工作。他从初级焊工起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创新、改进了一大批焊接工艺和方法。

葛小青焊接的第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广东岭奥核电站高压加热器。中国的核电产品,正是那时起步制造。由于高压加热器的材料是合金钢,可焊性较差,又要在焊接时加热保温在150℃-250℃。这就要求电焊工不仅要技术高,还要能经受长时间的艰苦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葛小青克服了高温下密闭空间里施焊的困难,进行第一批焊接试制。所有产品经过X光探伤后,葛小青所焊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法国阿尔斯通现场监理的高度认可,企业领导当即决定广东岭奥核电站高压加热器的焊接必须严格按葛小青的焊接工艺和方法实施。最终,杭锅顺利制造出了核电产品,这在当时是衡量焊工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虽然葛小青年纪不大,但上至企业老总下至普通职工,都喜欢亲切地叫他“葛大师”。2011年,杭锅葛小青技能大师工作室应运而生,葛小青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首批技能师工作室的领头人之一。在工作室的运转和带动,葛小青和同事们攻克了各种生产技术难题,多个项目荣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QC小组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作为杭州市职工(劳模工匠)焊接技术服务队队长,葛小青另一项职责就是做好技能传授的“传帮带”工作。他先后为杭州地区的中小型电焊企业举办焊接技能讲座,深入企业车间一线提供技术辅导,鼓励徒弟积极参加省市和企业的技能大赛,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各种实践技能一一传授给青年工人。为了使青年焊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葛小青从各个环节一路摸索,精心制定了专业技能训练方案,使大家在学习时更加快捷地掌握生产要领。他还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刻录成光盘,手把手地教青年工人分析焊缝缺陷的位置、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许多青年工人因为葛小青的无私帮带,在企业高精尖产品的焊接上发挥了作用,并且成了公司的新生代技术力量,为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一条焊缝,表面上用质量评价,呈现出的却是一名焊工的灵魂,任何时候我对技术的要求都是精益求精。”对葛小青来说,工匠不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更是一种情怀、一种执着、一份坚守、一份责任。他能做的就是帮助更多的青年技术骨干将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传承下去,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40年之大事记

  1983年5月至1988年2月 杭州市总工会在市工人业余大学先后开办两期“杭州市劳动模范高中文化学习班”,提高劳动模范文化技术水平。

  1994年 市总工会建立劳模变更情况申报制度,对劳模脱产学习、提干、工作调动、离退休等变更情况每年汇总一次,在全市形成了动态劳模管理系统。

  1995年1月20日 杭州市劳动模范协会成立,致力于宣传劳模先进事迹,组织劳模开展活动,关心劳模的工作和生活。副市长施锦祥任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市总工会主席俞国庆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2005年4月29日至30日 市总工会在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劳模(先进)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仪式,285名住房困难的劳模(先进)优先购买到经济适用房。

  2006年4月9日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武汉召开劳动模范疗休养基地授牌仪式暨经验交流会。杭州市职工休养院(六通宾馆)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疗休养基地。

  2007年3月20日 杭州市在全省范围率先出台《劳动模范评选和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实现劳模评选和管理工作制度化。

  2008年8月19日 市总工会举行“百万职工大讨论”劳模座谈会,拉开了“百万职工大行动,跨越发展立新功”活动的序幕。

  2010年4月30日 市总工会、市文明办联合开展劳模宣传活动,50余位杭州市全国劳模的形象和事迹首次通过自行车亭广告栏发布宣传。

  2012年8月29日 杭州市第一支劳模技术攻关服务队成立,10名成员均为市级以上职业技能带头人的劳模先进。市总工会副主席、市职工技协会长陈启泉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

  2013年4月25日 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党工委和市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杭州市全国劳模档案史料展”开展,市总工会副主席翁正营出席开幕式。

  2015年4月28日 市职工创业创新动员暨市五一劳动奖章(状)表彰会召开,授予50个集体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100名个人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职劳模代表、各级工会干部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2016年4月19日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电视台主办、浙江省总工会承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浙江分会场在阿里巴巴滨江园区录制。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戴震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仁财参加录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金龙、全国劳模孔胜东在录制现场展示了浙江劳模先进的风采。

  2017年12月13日 千岛湖作为唯一的杭州基地,以良好的疗休养资源禀赋成功入选第三批省劳动模范休养基地。

  2018年5月14日和5月16日 湖北恩施和贵州凯里分别迎来了杭州市职工疗休养首发团和劳模(先进)疗休养首发团。市总工会分别与恩施州和黔东南州总工会签署合作协议,鼓励杭州职工和劳模赴恩施州和黔东南州疗休养。目前在恩施州、黔东南州分别建成3家、4家杭州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1.7万余名杭州职工赴恩施和黔东南两地疗休养。

  2018年7月23日 首批杭州市职工(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正式成立,无偿投入公益服务和技术服务。


总策划:高晓宇郑霞

本版撰稿:何去非朱颖婕

资料提供:杭州工运史馆(筹)